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62小说网 > 历史 >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 第二百章 论道大会,神佛进京!

( ) 陈以勤回阁。

不是为了商量“清丈田亩、均地于民”的可能性,而是为了移交政务。

一,是阁务,二,是礼部事。

阁务方面,张居正领了,有着一心二用的天赋,能者多劳嘛。

礼部事,李春芳领了,军政分离在新年到来时,就会正式施行,到时候,李春芳的兵部,就成了个空壳。

多出的时间、空闲,刚好能代理礼部事,关于礼制,李春芳及其家族,虽然比不上陈以勤的了解,但本嘉靖朝大礼、大节较少,勉强能应付过来。

交托了阁务、礼部事后,陈以勤朝着张居正、高拱、胡宗宪、李春芳深鞠一躬,便转身离去。

没有与同侪交流‘清丈田亩、均地于民’的细则,毕竟,几人都是田地既得利益者,和老鼠商量怎么抓老鼠,陈以勤还没有昏头到那个地步。

出了内阁,锦衣卫十三太保之一的朱七便在阁门前等候了,接下来,将由朱七陪伴着陈以勤走遍两京一十三省,清田、丈地、均地,锦衣卫的任务很重。

而陈洪提督的东厂,锦衣卫内部评价是,‘年三十打只兔子,有也过年,没也过年’。

陈以勤踪影消失。

高拱、李春芳立刻裁了张信纸,掭好了笔,去信回乡。

目的很简单,赶快变卖家族所有田地,最后一亩都别留,尽可能减少家族损失。

张居正瞥了眼高、李二人,倒也没有说什么,高拱老家开封新郑,李春芳老家扬州兴化,而‘清丈田亩、均地于民’又是从京畿先开始,相信要不了多久,河南、南直隶都会得知新国策的消息。

高家、李家田亩众多,纵使变卖,也是打包脱手给其他官绅、大族、豪强,坑害不了普通百姓。

就不必在意了。

张居正望向坐在案牍后愣神的胡宗宪,没有想太多,脱口而出道:“汝贞,你怎么不写信回…”

说到这里,张居正没再说下去,这才想起胡宗宪老家南直隶徽州府的现状。

一府六县之地,几乎被推倒重来,胡宗宪的家族是徽商财东,在圣上默然下,才坐在了‘污点证人’席,徽商商帮商人花名册、徽商商帮资助官员花名册,两本花名册,作为胡宗宪家族戴罪立功的证据,为朝野所承认。

为了寻求自保,胡宗宪勒令家族退还了所有从徽商商帮的所得,当然,一些花掉的金银钱粮,朝廷也没有再去计较。

极度恐惧的胡宗宪家族,被吓得把除祖祠以外的东西,都主动上交了朝廷,其中,就包括家族的全部土地。

不过,这要说胡宗宪就此穷了,那还不至于,之前胡宗宪两儿子,长子胡桂奇、次子胡松奇,可是京城有名的“商道之神”,从徽商手中豪赚了两三百万两银子。

不得不说,胡桂奇、胡松奇是有脑子的,虽然那是徽商摆明了给胡家送银子,但兄弟俩也让前去送银子的徽商带走了东西。

酒和茶!

要知道,这世间许多东西都是有价钱的,盐再涨,也翻不了倍,粮食再涨,也不能让人吃不起。

但自古以来,酒、茶无定价,别看都是二斤粮食出一斤酒,五斤鲜茶出一斤干茶。

可名贵的酒,就是敢狮子大开口,敢要价,一壶名酒,百两银子、千两银子,乃至万两银子都有售过,利润岂止百倍、千倍?

到底有多好喝,就见仁见智了,张居正知道,百两银、千两银的酒,还能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万两银的酒,其实已经不是酒了,是‘人事’,是送礼拎的东西。

价值不在物品本身,而在抬高物品背后的利益输送。

酒无定价,茶叶亦是如此,名茶千金难得一两,蕴含的东西更多。

所以,不管朝野、民间如何质疑胡桂奇、胡松奇,但这两商道鬼才,真给了人东西,也真没给人办事。

买卖全凭自愿,你给我银子,我给了你酒和茶叶,你说我的酒和茶叶不值那个价格,嫌贵。

胡氏兄弟只想说:“哪里贵了?这么多年都是这个价格,不要睁着眼睛乱说……有些时候找找自己的原因,这么多年俸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当奸商?”

自由定价,自由买卖,哪怕朝廷想追责,追讨那二百多万两银子都无从下手。

简而言之,胡氏兄弟结结实实给大明朝人上了堂商道课。

包括朝廷。

大明律法的漏洞,在酒类、茶类买卖上缺乏管理。

气不过的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三法司专门上了道奏疏,请朝廷对酒类进行定价,所有酒类,在本地价格都不能超过同等重量粮食价格的五倍,在外地价格不能超过同等重量粮食价格的十倍。

所有茶类,干脆就统一了标准,不论本地、外地,不能超过一两银子一两茶叶。

内阁票拟通过后报给了玉熙宫,玉熙宫也照准了,但新法不办旧事,那二百多万两银子,终究还落到了胡家兄弟手中。

胡宗宪以父之名,让兄弟二人拿出了一百万两银子运回徽州老家,帮助族人做些小买卖。

胡氏族人由奢入俭,生了不少波澜,但也都不是什么大事,徽州府还在恢复秩序,胡家也就还没有开始买卖田地,以后也不用再买了。

等清丈田亩、均地于民的国策推行到徽州府,等着分地就可以了,不需要送信回去。

胡宗宪知道元辅想说什么,叹了口气,苦笑道:“我以后,怕是回不去老家喽!”

不管怎样,徽州府被推倒重来,胡家在里面扮演的角色是不光彩的,大量徽州府人死去,作为当朝阁老,胡宗宪没起到挽救家乡的作用,那些失去了亲人的乡人,不敢怪罪圣上,不敢怪罪朝廷,万般怨怼都归到了胡宗宪一身。

胡宗宪不想去辩解,也就不想死后落叶归根了,他为大明朝做了这么多事,归身入大山、大川,也是件雅事。

张居正默然不语,许多事情,不能用单纯的对错去衡量,胡宗宪,是大明朝的功臣,百年之后无法魂归故土,也是件悲事。

高拱、李春芳无心悲喜,命人尽快将信笺送回老家,家族钱粮要紧。

……

朱厚熜打坐的蒲团本是设在一座三层八角的台子上。

最上一层取的是乾卦,乾卦数“九”,最下一层取的是坤卦,坤卦数“一”,中间那层便是乾坤中间那个“五”数。

蒲团便是九五之尊!

台子的八角自然应对八卦,也便是他平时看似随意踱步,实则踏问吉凶的卦位。

吕芳回到玉熙宫复命,黄锦又调来了“三武一宗”灭佛的总录。

朱厚熜盘坐在蒲团上闭目冥思,两眼倏地睁开了,接着他将横卧在膝上的罄杵拿起敲击了一下台子旁的铜罄。

“当”的一声中,他伸开了腿,从蒲团上下来了,走下三层台阶,来到了装满檀木箱子的总录前。

从头翻阅这些录述,寻求解决道统、佛统的办法。

所谓‘三武一宗灭佛’,是指在过去历史上,曾发生四次较大规模的灭佛事件。

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以及后周世宗柴荣发起的灭佛事件。

随着佛门的发展,佛门寺院开始享有特权,僧侣不但不从事生产,不服兵役劳役,而且拥有大量的仆役和田产。

这对王朝经济和军事造成的影响日益凸显,经济的下滑,对外军事的失败,必然会引起了世俗民间的不满,最终导致了由朝廷发起的毁损寺院、佛像、经书、没收财产、禁民信佛等事件。

然而,三武一宗灭佛,在沉重打击佛门的同时,加快了佛门中原化的进程。

四次灭佛之后,佛门为求自保,开始主动与儒、道融合,逐渐承认儒家的纲常伦理,学会向王权低头,并接纳了道门中的相关思想。

但历史,总是在不断重蹈覆辙,从这些冰冷的文字中,朱厚熜能感受到,在佛门、道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朝廷要出重拳的必然性。

首先,发展之初的冲突。“华夷之辨”本土保守势力对佛门有着天然的排斥屏障。

从佛门传入华夏的初期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佛门迅速发展时期,本土士人阶层一直将其作为“西方之学”。

这种观念一直到文化开放的唐朝,也从未消失过,其代表为韩愈的《谏迎佛骨表》。

在佛门发展的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

北魏太武帝激烈灭佛以及北周武帝“民主”灭佛,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向儒教示好。

作为落后异族统治中原,必须要自我融入中原先进的文化之中,以巩固自我统治集团的话语权。

因而,周武帝认为“六经儒教之弘政术,礼仪忠孝,于世有宜,故须存立”。

他还说:“佛生西域,寄传东夏,厚其风教,殊乖中国……既非正教,所以废之。”

其次,限制佛教,是皇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必然性手段,而灭佛只是这种必然措施中的其一体现。

佛门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导致寺院经济扩张、僧尼个人腰包增长、僧尼人数激增、逃税等现象。

在北周武帝时,佞佛的开支已占财政开支三分之一;据《旧唐书》的记载,唐武宗时“十分天下财,而佛有其七八”。

这显然是皇帝、朝廷都无法接受的事情。

再就是,佛门自身义理的阐释,促使佛门成为其他道统相排斥的对象。

首当其冲的便是佛门的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佛门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空,与道门主张的“无”有相似之处。

“空”泯灭了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地位的差别,主张众生平等。

一方面,这与高度集权下的等级社会不相适应。

佛门中的“不拜君亲”、轮回理论,均与儒家思想相抵触,也为皇权所不容。

因此,北魏太武帝“虽重佛教,但自幼已讽诵老庄”。

北魏太武帝在即位之初,大力推广佛门,可结果呢,受到皇帝礼遇的佛门,在信心膨胀后,纵容佛教徒走出佛门,反对北魏的统治,使“王法废而不行”,特别是盖吴起义爆发后,佛教僧侣竟与叛军通谋,企图谋反。

但凡脑子没问题的皇帝,都无法容忍佛门再猖獗下去,更何况志在统一全国的北魏太武帝。

所以,在道士寇谦之、信奉道教的重臣崔浩的影响下,转变了崇佛的态度,下令灭佛。

而世间最大的恨,莫过于由爱生恨,佛门为妄为付出了惨痛代价。

北魏太武帝下旨坑杀所有僧人,毁坏佛像,而且对信仰佛门,制造泥、铜等各种佛像的人,也要屠杀,致使“一境之内,无复沙门”。

太武帝灭佛,遂成了四次灭佛事件中最为血腥残酷的一次。

而在唐朝,得益于李唐集团的推崇和玄奘天竺取经后的大力宣讲,佛门再次大为发展。

唐武宗李炎即位之初,僧尼人数近三十万,寺院近五万座。

日渐壮大的僧侣队伍,不知是忘记了过去的教训,还是汲取了过去的教训,竟然将触手伸到了朝廷中,且形成一股不小政治势力。

在朝廷内部,有三十多名僧人被封官重用,其中不乏显官贵爵,有的甚至被封为将军,参与军机要事。

还有僧人与权贵交往密切,气焰极为嚣张,作奸犯科,“(出家人)殖货营生,仗亲树党,蓄妻养子”。

忘了佛门五戒,忘了六根清净,佛僧们有了妻儿,诞了子嗣,荒唐无稽。

再加上唐武宗本就痴迷道门,在道门推波助澜下,在道士赵归真、刘玄靖等人的进言及宰相李德裕的参与下,唐武宗下令灭佛。

因为唐朝是统一王朝,又值盛世末尾,所以唐武宗的灭佛,在四次灭佛运动中对佛门的打击是最沉重的。

短短四个月时间内,共拆除大的寺院一千六百余所,小的寺院四万多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余人,没收良田数十万顷。

另外,还把十五万寺院奴婢释收为两税户。

佛门经典大量被毁,极盛一时的中华佛家八宗,除禅宗外,全都日薄西山。

或许是时间消磨了痛苦,后周世宗时的佛门,虽经过唐武宗灭佛运动的沉重打击,但在朝野、民间仍有一定的势力。

大量有用之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剃度出家,造成人才的流失。

周世宗灭佛的原因,便是要将佛教徒中这部分有用之人发掘出来,为其所用。

而且,一些佛教徒的奢侈生活,引来了本就钱荒的周世宗的窥视,这在民间叫做“露白”。

显德二年,周世宗下令灭佛,禁止私度僧尼,严禁奴婢、罪犯等出家,废除所有无敕寺院,不允许新建寺院。

僧尼中有怀才抱器、年少骁勇者,若想出仕任官、从军报国者,可以申请应试,朝廷量其才而用。

革除佛门中的一些旧弊端,对有些僧尼采取的烧臂炼指、钉截手足等毁坏身体的做法,一律禁止。

而那些用于蛊惑人心的旁门左道、妖幻之术,也一并禁止。

没收民间铜器佛像,用以铸钱,克服国家钱荒困难。

每年造僧帐两册,将寺院僧尼数目报告中央,僧尼凡帐籍内无名者,均令还俗。

可以说,佛门的所作所为,对得起这样的结果。

显德六年,周世宗死于北征途中,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了政权,建立宋朝,才下令恢复佛教,灭佛运动结束。

这三次灭佛,都是皇帝直接下令以军队镇压,朱厚熜虽然很欣赏北魏太武帝、唐武宗、周世宗的手段,但不适合大明朝。

人活于世,有的信仰也是个好事。

朱厚熜想要灭佛、灭道,是为了解决道门、佛门,道众、僧众过多,且不事生产,还拖累朝廷财政的问题。

是以,朱厚熜的目光,更多放在了周武帝宇文邕灭佛上。

天和元年五月和三年八月,周武帝先后两次召集百官、僧侣、道士等于大殿,亲自为其讲解《礼记》,想利用儒学来改造佛、道二教。

天和四年二月,周武帝再次召集众人讨论佛、道教义,此次讨论的问题主要是佛教方面的,其抑佛意图更加明显。

建德二年,周武帝第三次大讨论儒、释、道问题,定三教次序,“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其抑佛意图公开化。

然后便是灭佛,建德三年,周武帝下令禁断佛门,毁坏、没收寺院,焚毁经像,勒令僧尼还俗。

六年,北周灭北齐,周武帝下令在北齐旧境内继续禁断佛门,致使许多僧人逃往南方。

要灭佛,先抑佛,再让儒释道三门斗法,最后完成灭佛的想法。

如此手段,堪称完美。

朱厚熜也是看到周武帝时,才想起当今腐朽的儒门。

也是时候,将儒门也拉出来溜溜了。

建德二年至今,正好一千年,以三教次序重定,调动这世间的‘大贤者’、‘**师’、‘大真人’进京辩论,让三教‘火拼’。

等到时间成熟,儒、释、道,一起解决。

朱厚熜的嘴角有了笑纹,眼中的光也格外的亮,道:“传旨,诏令天下贤者、法师、真人于新年进京,既为万民祈福,也为论道定序!”

……

内阁,政务堂。

张居正、高拱、胡宗宪、李春芳恭领圣旨,再命人传到两京一十三省,传给三千寺庙、八百道观,以及儒家大贤。

圣旨在内阁,属于中转了下,便去降到该领的人手里。

但四位阁老在抬起头后,默契地望向彼此,眼神中满是忧虑之色。

圣旨前半段,请儒、释、道的大贤者、**师、大真人进京祈福,阁老们直接略过。

侍奉圣上这么多年,哪还能不知道这斋醮祈福屁用没有。

别看圣上修玄炼道,但‘聪明莫过帝王’,圣上绝对不会认为此界真的有圣人、佛祖、神仙的。

祈福,不过是为了引出接下来,让儒释道的人进京,重新定序的借口。

这在张居正、高拱、李春芳看来,这是圣上对之前儒家士子反抗新政降下的惩罚。

千年来,儒士的地位,都源自于建德二年那场大辩论,现在,圣上要重新确立儒释道三门的次序,不得不说,作为传统儒家弟子,心里还是有点慌的。

哪怕明知道佛门、道门,很难是儒门的对手,但是,大辩论的胜负,很多时候,不是在辩论之内,而在辩论之外。

站立在权力巅峰,内阁的所有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

儒门有的道理,道门、佛门也都有,反之亦然。

大贤者、**师、大真人,都各自信仰了自己一辈子,哪能轻易就被说服?

儒释道大辩论这事,尤以道门、佛门的对决最多,光是为世人所熟知的,就有十四场之多。

从北魏到元朝,跨越数百年,涉及多位皇帝和无数高僧、道士。

最终结果,是佛门赢了七场,道门赢了四场,平了三场。

而这能说道门大真人不如佛门**师吗?

就连佛门内部也都明白,佛门是赢在了辩论之外。

换句话说,皇帝、朝廷想让谁赢,谁就能赢。

这便是周武宗举办了七场道佛大辩论,而道门一场未胜的真正原因。

张、高、李都在担心,儒门是不是真被圣上厌恶了,科举暂停,儒门再丢掉至高位置,那在民间的地位就要一落千丈了。

身为儒门弟子,必须要做点什么,于是对视一眼后,便各自归位,挥笔疾书,要请熟知的儒家大贤出山进京。

胡宗宪还是没有动作,他的恩师是严嵩,就注定了他没有相熟的儒家大贤,再就是,他在思考一个问题。

虽是儒门弟子,但胡宗宪也要说,圣人的书是用来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如今不为圣上所喜,没落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可要说圣上对道门、佛门有多喜欢,胡宗宪也觉得不见得,这些方外之人的想法,既不利于大明朝稳定,也不利于皇权的统治,站到思想高地,甚至还不如儒门。

圣上不可能不明白这道理,可又要让儒释道重新定序,好怪!

隐约间,胡宗宪脑海中灵光一闪,似乎抓到了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