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62小说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七百三十八章 平账仙人王崇古

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七百三十八章 平账仙人王崇古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11-22 18:45:13 来源: 62小说网

( ) 朱翊钧做出了从严处置的决定,送解刳院。

既然皇帝已经勾决,就代表着案子进入了死刑三复奏的流程,这进程很快,显然是办了加急。

“下章漳州府,在唐志翰回到漳州之前,安抚好唐家商行那些亡命之徒。”朱翊钧颇为郑重的做出了进一步的指示,朱翊钧甚至直接称他们为亡命之徒。

因为唐志翰手下那群人,有一部分是海寇。

这和月港远洋商行上一任商总,也就唐志翰反复提及的老峰主李瑞奇有关。

李瑞奇是澎湖海寇,他和林阿凤是一个道上的人。

早年间,二人都是拜了海上绿林泰老翁为义父,泰老翁死后,林阿凤就继承了泰老翁的大旗,而李瑞奇在大当家的争夺中落败,却没有和林阿凤撕破脸,江湖上的事儿,也不都是打打杀杀。

林阿凤主要做的生意是往吕宋马尼拉,而李瑞奇做的生意,主要是去倭国,并不冲突,相反彼此互补,大家没有利益上的根本冲突,就不会生死相见。

万历元年末,林阿凤归降了时任两广总督的殷正茂,而后随殷正茂、张元勋、邓子龙在次年春天踏上了吕宋的密雁港,林阿凤率部五千五百众,奋勇杀敌,算是争取到了上岸的机会,成为了吕宋总督府重要的武装力量。

而李瑞奇率领的澎湖海寇,在林阿凤成功投降并且上岸后,也投降了福建总兵胡守仁,万历二年,李瑞奇带着弟兄们也上了岸,成为了大明合法的海商。

泰老翁、林阿凤、李瑞奇等人的峰主的名头,其实是来自于明宋册封。

明宋,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称呼,这是海寇汪直在倭国九州岛松津浦建立的政权,僭越称宋,自号徽王,就是宋徽宗那个徽,并且设有官署,招降四方海寇。

那个时候,泰老翁成为了五峰之一,而汪直也号称五峰船主。

当年胡宗宪之所以要招降汪直,是因为汪直这些海寇,主要是做些走私生意,和倭寇多有冲突,为了平倭、分化海寇的力量做出的决定。

当然随着汪直被捕,继而被凌迟处死,胡宗宪分而化之,各个击破的战略,彻底化为了泡影。

而且胡宗宪许汪直投靠不死,却没保住汪直,反而让胡宗宪的声名大跌,险些影响到东南平倭大事。

而殷正茂招降林阿凤,胡守仁招降李瑞奇,是因为这些海寇其本质上是海上讨生活的穷民苦力,抱团取暖,大抵就是殷正茂奏疏里那句:觅利商海,卖货浙、福,与人同利,为国捍边,绝无勾引党贼,侵扰海疆事。

在新帝登基,彻底开海之后,这些人也终于获得合法的身份。

唐志翰是李瑞奇的继承人,月港远洋商行带有浓郁的帮派色彩,如果唐志翰跟汪直一样被冤杀,那一定会出事,所以要在唐志翰返回漳州之前,漳州要做好安抚。

李瑞奇还有点不干净,唐志翰则是十分清白,从头到尾都没做过什么恶事,当年李瑞奇把大旗交给唐志翰这个年轻人来扛,也是这个打算,一个干干净净的商总,有利于月港远洋商行的发展。

“臣有本弹劾,弹劾刑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王崇古三状罪。”海瑞站了出来,拿出了一本奏疏,十分郑重的说道。

王崇古本来眼观鼻鼻观心,一副睡着了的样子,听到海瑞这么说,吓了一个激灵,猛的从椅子上蹦了起来,有些手足无措的说道:“陛下,臣惶恐!”

王崇古吓蒙了!

要是都察院别的科道言官弹劾,王崇古根本不带怕的,连消带打,告诉这些个言官,他的那些手段,对付不了张居正,但对付其他官僚,那是绰绰有余!

但发起弹劾的是海瑞,这就得十万个重视了。

海瑞这样的官员最让人讨厌,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你要弹劾,哪怕再秉公办事,也可以透个气,也好应对,这海瑞就不给任何人透气。

“这第一罪,则是科举舞弊,臣查明,王崇古次子王谦,在乡试举人中请人代笔,有人证、物证、书证呈上。”海瑞说起了第一事,王谦的举人身份有问题,而且有巨大问题,王谦压根就没去参考,而是他爹帮他搞到的功名。

“臣…领罪。”王崇古一听这个,直接跪了,也没挣扎,直接就承认了。

“这不对啊,王谦他会试殿试,朕可都是看过的,文采斐然,治学极为严谨,而且算学极好,当初他差点就进了皇家格物院,这怎么就科举舞弊了?考的中进士,考不中举人吗?没这种道理啊。”朱翊钧立刻说道。

这会试、殿试,大明朝几万双眼睛盯着,王谦考的可是一点都不差。

王崇古再拜,有点无奈的说道:“陛下容禀,那是隆庆四年,王谦还在蒲州,臣当时一时糊涂,怕他考不中,就做下了这等错事。”

朱翊钧瞪大了眼睛,厉声说道:“关心则乱,爱子心切,王次辅,你糊涂!现在朕以既往不咎,宽宥此事,可此事宽宥之后,你让王谦如何升转?他难道就做这个正四品的佥都御史,干一辈子?!”

隆庆四年的事儿,皇帝以既往不咎论,再加上王谦本人是真的争气,真才实学的考中了进士,不做处置,自然说得过去,朝中大臣们也不会过分斤斤计较。

可这就是王谦的污点,他这辈子别想升官了,只能看着同窗们飞黄腾达。

“臣有罪。”王崇古再拜,当年,他有些事儿做的比这个还过分,比如养寇自重,比如女儿的金字诰命等等,个个都是杀头的大罪,乡试舞弊而已,是众多罪过中的一件小事。

很显然,当年给他办这个事儿的官员,被海瑞反腐抓贪给抓到了。

“这就是王谦整天忤逆你的原因?”朱翊钧眉头一皱,想起了王谦和王崇古这种特殊的父子相处方式,过于父慈子孝了,老爹扛着刀追几条街,王谦还每次都要惹老头子生气。

“是。”王崇古点头,这是一部分原因。

“朕都不知道说你什么好,朕以当年削发并论再赦,可王谦,哎。”朱翊钧叹了口气,这是海瑞既然要上奏疏,那就会在通政司抄录,通政司就是村口老槐树下的大喇叭,通政司知道,等于京堂百官都知道了。

海瑞职责所在,不可能不弹劾。

“海总宪,第二件事呢?”朱翊钧看向了海瑞询问弹劾的三个罪名。

“第二件则是,包庇不法。”海瑞眉头紧蹙的说道:“万历四年,西山煤局井下凶杀案。”

随着海瑞的讲述,一桩被王崇古按下的井下惨案,徐徐展开,事情并不复杂,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江湖,就有这种恶事,井下有恶匪,以厚薪为由,引诱同乡下井,在井下锤死后,以同乡亲朋的名义,骗取矿上的抚恤。

海瑞大声的说道:“一人抚恤仅仅十二银,就制造出如此累累血案,而王次辅知情不报,将此事彻底压了下去,臣弹劾王次辅包庇不法,也想问问为什么。”

要是王崇古包庇自己儿子不法也就算了,这海瑞能理解,一群扰乱生产的悍匪凶逆,王崇古居然也包庇,实在是古怪至极。

“王次辅,你可要辩白?”朱翊钧也是一脸奇怪的问道。

经年老吏的王崇古,居然犯下了这等错误,是王崇古亲自、亲口在刑部压下去的此事,万历四年,可不能以既往不咎论了。

“陛下,确有此事,但臣不认罪。”王崇古赶忙说道:“陛下,一应案犯,全都死了,他们在井下时,遇到了渗水,一命呜呼,陛下容禀,这些悍匪为了避人耳目,都选无人前往的矿洞,这些矿洞往往十分危险。”

“人已经死了,案子自然就可以销了,他们死了,但他们的家人还活着,臣追回了所有的欠款,并且做好了所有的抚恤,并且法例加设,通过种种手段,规避了骗取抚恤的可能,此事处理已经得当。”

朱翊钧坐直了身子,平静的说道:“王次辅,不要避重就轻,朕问你的是,为何要把这案子压下去。”

案子的关键自然是这些歹人,但海瑞弹劾的罪名非常清晰,包庇不法,王崇古居然知情不报,这才是值得海瑞亲自弹劾的大罪。

“陛下,那几年,闹霾灾。”王崇古深吸了口气,回答了这个问题。

那几年京城一到秋冬就会被煤烟所彻底覆盖,这几年,随着京师附近植被恢复、鼓励种树的政令,才有了些好转,而且因为西山煤局转型,挖煤、烧焦转向煤钢联营,产业升级,现在京堂仍然有霾,但没有严重到被连章弹劾的地步。

王崇古不用细说,在文华殿上的所有人立刻了然,这案子在万历四年就会成为言官手里的一把利刃。

风力舆论会影响到朝堂政令的决策,而且霾灾这东西,那几年,闹得最凶,这已经是十年前的案子了。

“海总宪是否认可王次辅说辞?”朱翊钧看向了海瑞。

“臣以为,并无不妥。”海瑞松了口气说道:“陛下,霾灾和冻死百姓之间,臣选择霾灾,万历四年,煤炭产量正在迈向六亿斤的关键时刻,那时候,还没有胜州煤厂,六亿斤煤供应,才能让京堂百姓安居乐业。”

“柴米油盐,柴字当头。”

在挖煤还是霾灾之间,王崇古选择了挖煤,海瑞也选择挖煤,皇帝也好,大臣也罢,大明的肉食者是不可能会冻死的,但是穷民苦力,是真的会在刺骨的寒风中,冻毙道旁。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先生以为呢?”朱翊钧看向了张居正,询问张居正的意见。

张居正非常肯定的说道:“臣以为并无不妥,陛下,这能烧煤,也就这几年时间,之前百姓过冬全靠草。”

草不是烧的,是铺在身子底下,盖在身上,草这种御寒之物,最大的问题是一旦连续阴天,没有晾晒,就不能保暖了,冻死人就成了常态。

“海总宪,第三件事呢?”朱翊钧认可大臣们的看法,情有可原,王崇古又不是包庇那些个畜生,是为了西山煤局,人死了,案销了,也有补救的措施。

“第三罪,王次辅涉嫌以公谋私。”海瑞面色凝重的说道:“上月,永定毛呢厂大火,价值三十四万银的精纺毛呢被烧毁了。”

王崇古一听这个立刻就急眼了,大声的说道:“海总宪,这个我可不认!”

“三十四万银,也值得我王崇古请出火龙来平账吗!那才多少一丁点啊,海总宪,我家现银就有一百二十万银,我儿王谦手中的绥远驰道票证,价值四百八十万银,为了三十四万银,我值当吗!陛下给我家的投资分红,一年就超过了五十万银!”

“三十四万银,不值当!”

骂他王崇古当年嚣张跋扈、以权谋私,他王崇古认;骂他王崇古知情不报,这事也确有其事,为了保证生产,王崇古真干了。

骂他穷,他不认!

天下除了大明皇帝富有之外,数他们王家富了!连孙克弘都得排后面!

“所以只是涉嫌,这场大火,来的蹊跷,陛下,毛呢厂最重视防火。”海瑞赶紧解释,这第三项弹劾,主要是问责三月十七日,毛呢厂大火之事。

这火太蹊跷了,冬天最是天干物燥,没有着火,一只脚踏进了夏天,烧起来了。

而且烧的地方,还是最值钱的精纺毛呢,而且火势蔓延速度之快,把整个丙字库给烧光了。

毛呢厂从建厂就格外注重防火,称不上三步一岗,但也是有着非常严格的建设要求,库房可不是木房,是钢筋石灰构建,连个窗户都没有,而且所有人入库,都要排查火源威胁,最重要的是,库房内还挂着水桶,一旦有火,水桶会落下,水控制火情,铜铃就会响起。

当然不是万无一失,但火烧起来,绝对不能把整个丙字库全都烧的一干二净!

王国光开口说道:“陛下容禀,这三十四万银的精纺毛呢是公帑,也就是今年上交内帑、国帑的利润。”

“臣还在查。”王崇古十分确信的说道:“陛下,这一定是有人纵火,库房是臣亲自盯着盖起来的,火烧完了,库房还在!臣不把这个人揪出来,臣就得为这三十四万的公帑负责。”

“陛下,臣平了这么多年的帐,平账最重要就是少量多次,这火来的蹊跷,来的古怪,显然是瞒不住了,只能铤而走险,烧一次大火来平,既然如此,那就是火场没有线索,臣也能把他们给揪出来。”

王崇古督办了毛呢官厂、西山煤局、皇宫中轴线、十王城、皇家理工学院、崇古驰道等等鼎工大建,只要干工程,难免就要平账,王崇古自称平账仙人,没人敢质疑。

就连户部养的那群年终审计的账房们,都对王崇古的平账能力非常认可。

平账第一要务,就是少量多次,但一旦少量多次的平账,就会被王崇古所察觉。

这活儿要是交给王崇古来干,他绝对不会干的这么糙!

“这件事朕在上月就已经听闻,一直等王次辅给朕一个答案。”朱翊钧不认为海瑞是在诬告,而且时间过去了一个月,王崇古居然没有给皇帝一个初步结果,的确应该接受质询。

“陛下,臣已经有线索了,月底之前,一定给陛下一个答案。”王崇古当着所有人的面儿,下了一个军令状,限期月底之前,完成内部审查。

“户部、都察院的御史,也一起介入吧,王次辅督办,还是以内部稽查为主。”朱翊钧斟酌了一番,还是做出了具体的布置。

王崇古有个很严重的问题,虽然他看起来朝气蓬勃,干劲十足,但他老了。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没有人能永远年轻,王崇古的精力已经大不如前,再也不能扛着七星环首刀,跑几条街追杀儿子了。

年纪一大,有些人就不拿他当回事儿了,严嵩权势滔天,临到老了,儿子都给他一刀。

朱翊钧派出户部审计和都察院御史入场,一来给王崇古提供助力,二来,也是多方联合办案,互相节制,把事情早点查清楚,也省的王崇古被言官所质疑。

“臣遵旨。”王崇古、海瑞、王国光领命。

张居正看海瑞要质询弹劾的事儿已经结束,拿出了奏疏说道:“朝鲜战事,陛下,要不要派御史前往开城?”

“其战功率在塞外,易为缘饰,战场不在腹地,难以监察,若敌入我地,则以坚壁清野为词,拥兵观望;甚或掩败为功,杀良民冒级。阁部恐被蒙蔽,臣以为再派御史前往开城探看为宜。”

张居正要求御史前往亲自查看战果,如果开城、临清真的收复,那论功行赏不在话下,但如果是瞒报,那朝廷就该做好准备。

梁梦龙是张居正的嫡系门生,是吏部尚书、是内阁候补,若不是这次梁梦龙总督军务前往朝鲜,这个时候,梁梦龙就该议入阁之事了,戚继光自然不必多说,奉国公三个字足矣。

“陛下,不是臣疑心,大军征战在外,派了御史前往,也好堵住一些贱儒的嘴。”张居正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一,他说不是疑心,其实就是疑心,他不信任殷正茂、凌云翼、潘季训,不信任自己的门生梁梦龙,也不信任戚继光,这是多年残酷政斗的本能,信任在官场这个宦海是极其奢侈的。

二,堵嘴,省的言官胡说八道了,他直接派几个御史前往,看看真实情况。

朝中已经有这种声音了,因为戚继光给出的战报,实在是太漂亮了,到现在京营在朝鲜战场的阵亡,一共就十八个人,算上负伤,也不过五十余。

“那就依先生所言。”朱翊钧准许了张居正的提议。

万历十四年四月末,朱翊钧收到了王崇古的奏疏,汇报了毛呢厂大火的具体情况,事情并不复杂,一名会办,管理丙字库的三个管库大使,再加上二十七个精纺毛呢的匠人,操办了这次火龙平账。

其中还有一个大工匠,涉及其中。

王崇古其实已经查的差不多了,他就是在最后补足证据,也在追回损失,这可是给内帑、国帑交的银子,这少一厘银,王崇古都得自己补进去,欠皇帝银子这种事,实在是有点可怕。

钱其实没多少,主要是恶心。

“大工匠汪古惕。”朱翊钧看到这个名字,叹了口气,毛呢官厂大工匠满打满算才二十四名,这就因为这次的纵火案,少了一个。

汪古惕是北虏人,不是汉人,因为擅长分辨羊毛好坏、清洗羊毛,在板升城也是一号人物,被王崇古从俘虏中救了出来,在官厂委以重任。

汪古惕改进了大明清洗羊毛的器械,精纺毛呢主要看纤维长度,而清洗环节的改进,让精纺毛呢的产量提升了两成。

“陛下,刑部要论斩。”冯保低声提醒陛下,刑部部议的结果。

汪古惕是个反贼,他和会办、三个管库大使,在数年时间里,长期用粗纺毛呢替换精纺毛呢,贩卖精纺毛呢谋取暴利,人都有私欲,贪腐之事,根本就避免不了,尤其是官厂,或多或少罢了,这不是问题。

问题是汪古惕,将贪腐所获的脏银共计十五万银,都资助给了草原上的死硬之徒,用于从事反明复元大业,这不稀奇,俺答汗才死了五年,草原上有的是冥顽不灵之徒。

汪古惕将白银提供给这些人,发动了十数次性质极其恶的行动,包括暗杀、鼓噪民乱、聚啸亡命、劫掠等等。

比如前段时间,归化城鞑官巧立名目、弱化皇帝威信,也是反明复元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朝廷大力严查归化城巧立名目之事,引发了这次的火龙平账。

归化城被抓的一些人,没有供出汪古惕,因为压根不知道汪古惕是何人,但有大笔银钱来历不明。

王崇古这个人太精明了,精明到少量多次一定会被察觉,只能铤而走险了。

朱翊钧点在了名册上,略微有些疑惑的问道:“会办吴应奎,万历二年进士三甲九十一名,蒲州人,王次辅的同乡,他也要论斩吗?他又不知道汪古惕把银子都给了什么人,王次辅还真舍得。”

吴应奎是工党的一颗新星,极为能干,而且因为和王崇古同乡,算是王崇古的嫡系了,这次工党也是损失极为惨重,不亚于范应期进解刳院了。

冯保叹了口气说道:“吴应奎找不出证据来证明自己之前并不知情,和汪古惕不是一路人。”

自证清白最难了。

可沾上了谋叛大罪的嫌疑,就是黄泥糊裤裆,说都说不清,虽然从口供和种种证据来看,吴应奎是真的不知道汪古惕做的事儿,但谋叛,从来都是疑罪从有,宁杀错,不放过。

比如宣宗族诛亲叔叔汉王府全家,包括汉王府那些幕僚。

建文君朱允炆,还有一个儿子朱文圭活到了天顺年间,有后人改姓建,子嗣未曾断绝,可汉王朱高煦在靖难之中立下了汗马功勋,依旧没能逃脱满门被灭的下场,连幕僚都被杀了个精光。

谋叛,是十恶不赦。

“朕先勾决,再查查,看有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吴应奎不知情。”朱翊钧做出了决策。

死刑是要三复奏的,就是朱翊钧要以上天有好生之德、厚土不录蒙冤之魂、明君仁德不妄杀生三个理由,下章法司,三次复查,一般三复查不会改变结果。

而这一次,三复奏还真有了效果!还真给吴应奎找到了一线生机。

这次汪古惕发动火龙平账,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内斗。

吴应奎说自己察觉到了汪古惕的诡异之处,这家伙贪了那么多钱,可是看不到钱花在了哪里。

吴应奎说自己在火龙烧仓前,写好了奏疏,准备检举。

吴应奎要跑到王崇古门前投案去,他作为王崇古的嫡系,贪点钱,绝对不至于丢了性命,吴应奎猜测汪古惕这个鞑人的动机,有大问题。

汪古惕察觉到了吴应奎打算投案,不得不发动火龙平账,让吴应奎和他成为一条船上的人。

但吴应奎找不到那本奏疏了。

他坚称那本奏疏应当是落入了汪古惕手中,而汪古惕说自己没见过。

找到这本奏疏,吴应奎就能活,证明他的确和汪古惕决裂,怀疑过其贪腐动机,甚至准备主动投案。

这本奏疏给缇骑找了出来。

吴应奎的正妻在他还没有中举前撒手人寰,吴应奎中举后,就一直没有娶继室,他在青楼养了个相好,有一次吴应奎醉酒留宿,就拿那一本奏疏,给那相好的看,说些断断续续的话。

青楼女子不懂这些,就只想着伺候好老爷,奏疏遗落在了青楼的床下也没注意,打扫的婢女扫到了柴房里。

经过缇骑反复稽查,三番五次的确定吴应奎行踪、字迹检查等等,确认奏疏的确是吴应奎之前写好的。

奏疏的内容,就有他为何要主动投案的原因,贪腐顶天就是流放,谋叛可是族诛,吴应奎越想越怕,才会在酒后和相好的絮叨此事。

“既然不是同谋,流放卧马岗,清醒清醒。”朱翊钧再次勾决,让缇骑再仔细侦办,明君不妄杀生,但不代表要放过坏人。

朱翊钧倒是不怀疑这是王崇古为了搭救吴应奎,编造出来的证据,因为不值当。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哪有那么多天衣无缝,但凡是编造证据,无孔不入的缇骑,很有可能会发现异常,那王崇古本人,就十分危险了。

案件进行到这个地步,躲还来不及,没人会帮吴应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