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要是细数起来的话, 除开南城药火事故那样的大事之外,京城百姓这数十上百年来,所能见识到的热闹, 也就是每年的打大醮、盂兰盆节法事,逢年过节的庙会等等,虽说一样是热闹非凡,令人大长见识,每每回来街坊吹嘘,但这要和这些年来, 随着报纸普及,在民间逐渐被人津津乐道的‘三宝太监下西洋’、‘谢六姐威震红毛番’、‘大慈恩寺琉璃宝塔大点灯’、‘南洋开海、千帆竞流’、‘美尼勒城万人京观’等这些大场面相比, 京城的这点子热闹,未免就也显得有些太寻常了。要真说起来,一样都是敏朝京城, 两京中比较的话,还是金陵的百姓世面见得多些, 也好吹嘘,至少他们有大慈恩寺,还有, 宝太监下西洋时,船队是从金陵出发, 大家坐下来摆龙门阵的时候,这可都是人家祖上值得吹嘘的资本!
“如果是做纤夫,那是绝不去的, 丢不起这个人!再说了,谁吃得了这个苦哇!咱们四九城的老少爷们,多少也都是娇惯着长大的, 打量是那些乡下嘎啦里逃难来的乞丐呢,为了一口饭吃,什么贱业都肯操持!”
这一阵子,鲁二哥在的这几条胡同:斜靴胡同、歪帽胡同、郎中胡同,大家嘴里念叨着的都是这样的说法,“这钱财倒是次要的,二哥有一句话是说对了——这辈子也难得一见的世面,现如今送到眼前了,若不看,那岂不可惜了的?”
京城人要面子,哪怕是南城这样的破落胡同,老街坊也讲究,不肯露怯,对于南下闯荡的考虑,路费的缺少以及这一趟行程的报酬,也就只有鲁二这样缺心眼的汉子才大喇喇地直接捅破,其余汉子心照不宣,对这些考量,绝不会公然出口,平时买菜上工回来,溜达着在巷子口遇见了,彼此打问起来,说的全都是想去凑热闹长见识,这么一来二去,倒仿佛竟成真了,活像是大家都是为了凑这个热闹,不惜长途跋涉似的,绝不是贪图朝廷给的报酬。“钱……哪儿不能挣去!为的就是这么个场面!”
世界上绝大多数事情,本没有一定的答案,这就好比一般人家求神拜佛,你在家附近的庙里烧烧香不完了呗?怎么就要千里跋涉去到泰山呢?这一路上的花费少说也得二十多两银子,多少人家几年的嚼谷都在里头了,仔细想想,这合算吗?还不如自己吃点喝点呢。可最是那些裹长足,爬山路非常不便的妇女,非常痴迷于去泰山香会的事情,宁可彼此间妇女结伴这么远行几个月的,也要去泰山碧霞元君庙里烧一柱香。
而这种氛围一旦形成,不知不觉间大家就都习以为常,也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凑这个热闹。这一次做护军南下,其实也是如此,这样的舆论一传开来,有不少本来不想折腾的汉子,也被说得心动了,犹犹豫豫,天两头去鲁二院子里打转,越听越有道理,稀里糊涂也愿跟随鲁二一道,报名充当护军,这是胡同里一些老八板儿所不愿意见到的,他们倒也不是别的,是认为这些汉子南下一趟,一走就是大几个月,容易丢了原本稳定的差事。
“嗐!咱们这些老棺材瓤子,老眼昏花,连那皇榜告示都看不清了,还指着这些小年轻听咱们的话?你要我说,除了巷口做车夫的陈大小子,廖屠、王打铁那几个,这样甩手走了,岂不可惜!离了张屠户,还能吃带毛猪不成?廖屠这一走,咱们南城、丰台这一块的猪肉买卖,怕不是就要被那大兴帮的人给接手过去了?”
“都是惯的!这要是老辈子,能有个稳当营生就偷着乐呵吧!这要不是这些年来南城外开了那么老些工厂,活儿好找,他们能说不干就不干了?狗肚子存不了二两香油,穷得瑟的玩意儿,那鲁二是个什么好东西?成日里跟着厮混,人离乡贱!这一去能有几人回还还不好说!”
这些个成日裹着青布包头,哈着老腰,腰间挂着旱烟杆,可烟荷包里十有**空空如也只有一些烟沫子的老人家,嘴里可没有什么好话。彼此这么一搬弄,家去少不得有发泄在自家儿孙头上,疾言厉色不许跟着去的。但他们无意间倒是点透了一个道理,那便是这些青年如此轻易地接下这份工作,的确还是因为这些年来,京城的工作机会要比从前多太多了!
有种种岗位或者是新设,或者是发生变动出缺,想要找到一份差事,不比从前还要到处奔走,托人情找关系,苦哈哈地从学徒熬起,哪怕不和鲁二这样,因缘际会得了一份美差,现在能顺理成章跟着南下,便是其余人,舍掉原本的活儿也没那么慎重,因为他们回京之后,可以很轻易地找到类似的活计,或者大不了就进工厂去卖力气,虽然工厂事故多,常常死人,在民间颇有不少传说,但这是因为仿造的机器常出故障,而工人的素质也不如买地的缘故——至少在本地的报纸上,工厂主是如此分辨的,单论厂里的吃喝和工时,倒不算是很苛刻人的,收入也着实是不低!
选择多了,大概也算是生活有所改善的表现,只是这样的改善,并不像是吃喝那样直截了当一眼就能看出,也不会为所有人都赞成,尤其是在匮乏时期熬过来的老人,指望他们理解这样的逻辑,那是天方夜谭,不过好在年轻人自有一股锐气在,又有这么多人壮胆,鲁老二在家住了十多天,居然也被他拉起了二十多人的队伍,经过里长见证,把名单递给衙门,这件事就算是过了明路,彻底定下来了,各家都得了百文的定钱,再要反悔,不但要加倍赔还不说,还要再打二十板子,以儆效尤!
“这些年来,官府还是富裕了的,这给拨银两也是爽快。”
众人对于这样的规定,倒并没有什么不满,甚至还相当的意外,认为官府给钱比想得要利索。他们也就更一心为远行开始做准备了,原本要去不去的那些人,现在定下来之后倒比谁都着急,常去鲁家转悠,打探着该什么时候上路。
“事儿还没全定呢!”
一开始,鲁二说的是‘就快了’,可之后慢慢地又换了口风,这一次回来时,居然又变了说法,“或许就坐海船去了,现在都还在谈!”
“怎么又坐海船了?!”
这会儿大家关心的反而不是这百文定钱退不退的事了,都因为南下之旅可能落空而异常懊恼,急着问鲁二其中的缘故,鲁二扳着手指,也是叹道,“本来朝中就有人主张乘海船去的,更有人说干脆乘买活军的海船,这样大家都放心,买活军为了自身的名誉也绝不会让陛下出事。只是,如此一来的话,我国朝颜面何存……”
雄国公府的护院,消息自然灵通,随意说出的都是这些百姓不知道的典故:原来朝中对于皇帝南下的方式,一直是很有争议的。甚至连是否走水路都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确定下来,这里有皇帝自己的缘故——皇帝本人是很忌讳水的,大概是因为本朝有皇帝就是落水染病而亡,而皇帝本人也得过六姐的开示,认为自己近水也会有危险。因此他不但绝不去戏水,本心也不愿意乘船南下。
“但是,若走陆路,耗时就太久了,那才真是劳民伤财,首先一个,路不平整,要等着一路修过去,那得要几年!再说了,护卫大河沿岸,这是有数的,也做惯了。因为要走河漕的关系,运河两岸的强梁都被拔除殆尽,倘是走陆路住驿站,那可就不好说了……且不说强梁,便是这大军粮草,沿途的州县也难供应得上!”
这样看来,走水路是唯独的选择,那接下来就是要走河还是走海了,走海,就怕遇到台风海难,或者是被有心人凿底也好,偷工减料也罢,在海上沉船,那就真的是难救了。所以最后留下来的就是走河运的方案,而且阵仗不能小:千精兵,在大臣看这是天子出行应有的气派,可在天子自己看来呢?倘没有千精兵护身,是不是还真不敢踏出京城啊?
这皇帝也怕死,而且怕死到这个程度,是超出大家预料的,虽然鲁老二没有明说,但大家听了都不由得纷纷发起笑来,颇有些‘敢笑皇帝不丈夫’的气魄,有人道,“该不会乘买地船只南下的说法,其实背地里是有上头在指使的罢!咱们这万岁爷,比起自己人倒像是更信买地!可见这世上最想害你的往往都是自己家里的人!外人待你有时候反而还好!”
话糙理不糙,还暗暗点了鲁二一下,众人听了都是叫好,可惜鲁二依旧无知无觉,继续和大家分说这南下的困难:坐买地船只,这是朝廷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包括微服出行也是绝对不许,天子出行肯定要有相应的阵仗,否则就别去了——天子你要微服,就不能以天子的名义出行,你自己爱去哪里去哪里,我们反正只当皇帝还在宫里,到时候,出去的是谁,留在宫里的是谁,可就由得我们来说了。
这都是直接上了奏章的嘴仗,也不得不说,这样的威胁还有些效用,于是最后方案还是回到了鲁二传达的那个来。可这方案也有很大的问题——一开始还好,设计得不错,也在往下逐渐执行,虽然经过裁军,人员短缺,需要现招募人手来充当厢军,但经过鲁二这些高官眷属的穿针引线,在京城内外凑个六千人还是轻轻松松的。
可就在计划要继续往下走的时候,却还是卡在了吏目短缺上:敏朝这里本来就没有几次皇帝出巡,好不容易礼部理顺了流程,到后勤这块了,但后勤这块也不知道怎么来安排万人南下的行程了!哪怕是内库有钱,而且应允了这一次大部分钱粮都从内库来出,还支借了若干特科官吏来算账跑腿,但整个路线却是无论如何都没法顺下来了。因为上一次有记载的万人规模军队南下,大概还要推到数十上百年前,藩王造反平叛——还是更古早的汉王而不是宁王,宁王那都是当地军队直接平叛的,便是如此,汉王造反也是在山阳道,距离京城其实不算很远,否则也不会从京城出兵。
甚至仔细想想,就算把全**队都囊括在内,大举出兵的时候也不太会去考量到每日的补给,因为那时的大规模出兵往往还隐藏了一个前提条件,‘划拨粮草不足,就地自筹’——军队是一路抢着走的。带着一万多人,每天要保证好吃好喝,厢军能喝口热水,吃个热饼子,护卫军能吃个炒菜,船上的官吏人口可以维持和日常生活差不多的饮食和用水……敏朝或许不是办不到,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能保证顺下来不出纰漏,谁也不敢打这个包票。
“这不得派人先把沿线跑一趟,各州县衙门都有个章程,心里有数了才行啊?就这至少得准备小半年的功夫,怎能来得及!就算是咱们这计划得再好,州县衙门供不上了,你能怎么办?”
鲁二说得也是口沫横飞,意犹未尽地抹了一把嘴巴,但他的说法是不容易被大家接受的,很快就有人叫起来了。“怎么就这么难了!?这又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如今年年不是几十万上百万人南下,怎么那些人就都能有吃有喝了?”
“就是啊!不说别的,就通州,现在都有专门的宿营地了,流民那是走一批来一批,怎么就都让他们走掉了还去到买地了!”
的确,在京城这是大家都有眼睛看的,现在年景不好,北方年年都有流民跑到京城来撞运气,百姓们都是眼看着他们被疏散去南方的,这人数怎么也比万人要多了,怎么人家能走,一路也是有吃有喝的,到皇帝这里,大家一摊手两瞪眼就硬是办不下来了?
“嗐!你每也不想想,确实了,每年那百八十万的人来来回回的,也没见谁短了吃喝——可这事儿是谁办的?那不是我们敏朝啊!”
鲁二也没办法,不得已把缘由戳破了,“那是买地驻办给操持的,他们会办,我们的官儿没搞过,可真不会啊!”
“我们也就是在通州有救灾转运办公室,副主任卫姑娘,你们也见过的,前些年到南城来发煤,大家都还受了她的恩惠。卫姑娘原本只是跟着南下镶边的,前阵子大家一看不行,便赶紧提拔她主持操办南下特科诸事,她和我们国公府九姑娘是至交好友,过来吃茶时亲口说的——就算是计划书做出来了也没用,内库虽然有钱,可沿岸各地州县的衙门依旧是精穷,压根无力就地措办粮草,甚至挪不出什么多余的人手来接驾。这些年来,一出京畿,衙门不能满员,甚至长期只有十几人办公的现象是越来越普遍了,指望十几人接驾,累死他们都办不下来,甚至逼急了,甩手跑了去投买地的都有……这事儿,光靠咱们敏朝自己的衙门,没戏!要走河运往南,必须由各地买活军驻办来操持对接方能体面!”
“可那样的话,和坐买地的海船南下,又有什么区别?哪怕是到了武林交给买活军安排,转乘他们的海船去羊城港,至少在咱们敏朝的运河里,一切还应该是敏朝自己的仪仗,难道真要在出京之后,就交给买活军迎来送往了吗?那……那岂不是告诉大家,一旦离开京畿,运河沿岸买活军说话要更算数些?如何还能说是二分天下?这万岁爷,岂不也成了……”
鲁老二这个傻大胆,说到兴起也不顾忌讳,左右张望了一眼,低声迸了两个字:“京藩——这陛下不也成了买地的京藩了吗!”
这话可就说得太过了,众人听了,都是噤若寒蝉,不敢接腔,鲁老二说完了也是心虚,屋内竟一下陷入了尴尬凝固的死寂之中,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看出了彼此心中的忌讳:京中百姓,百多年来都是在锦衣卫的赫赫凶名中长起来的,这锦衣卫的神通广大,于民间几乎都传成神话了。什么夜半无人私语,编排皇帝给起了外号,说皇帝秃头,第二天觐见时,便被皇帝拿着原话问起,‘我哪里秃’之类……虽然或许敏朝没有一个秃头皇帝,这也未必是真实,但百姓们的确也养成了习惯,不敢妄议国事。生怕明日起来,锦衣卫手拿绳索坐在床头,一家人都被株连成阶下囚了!
南下受阻,又见证了鲁老二的非分诽谤之语,或有被株连的可能,众人都是忧心忡忡,不敢再逗留纠缠,匆匆道别各自归家,这一夜也是辗转不能成眠,便是鲁老二之兄鲁大,凑在板壁上听了这话,也是吓得魂飞魄散,夜间和媳妇商量道,“了不得,老二居然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还当了那么多人的面!这京城是再不敢呆了,我们倒不等他们了,先把铺子顶出去,索性先将家分了,我们带老娘去沧州避避风头!他要作死,只好由得他,可别牵连了我们。”
“他虽混账,但这事却也无妨,这京藩两个字,不是旁人说给他听的,难道这傻子还能自己抖出这样的机灵来不成?”
鲁大媳妇虽然也深厌鲁二莽撞,但她可不愿分家,便少不得要为鲁二说几句话,也是叹道,“这些年来,看着京城一日比一日好,朝廷一日比一日富裕,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一般的,却不料私下里已经衰败成这样,连南下的仪仗都囫囵不下来。已是这般,难道还有余力来收拾悠悠众口么?这话说了也是说了,锦衣卫未必就管得了这些!”
这道理,她一个大字不识的妇道人家都能明白,胡同里自然也有别的懂事人,翌日起来大家还有些后怕,可再过了几日,那鲁二都去国公府换班回来了,还是活蹦乱跳的,完全没有因为这两个字被问罪的态势,大家也就逐渐放下担忧,只是,彼此见面时,眼神交汇,却又似乎有了一份共同的感慨:这些年虽不说荣华富贵,但京城毕竟是他们的家乡,百姓一向以京城居为傲,也为朝廷的中兴而高兴,虽然丢了福建道、之江道、广府道,又丢了江南,可他们的日子没受任何影响反而越过越好,众人几乎都要以为朝廷在北方的统治依旧是稳如泰山,甚至还有将来和买活军对垒的希望。可皇帝欲难行而屡不得的纷争,却似乎是掀开了花团锦簇的包袱皮,让他们看到了在这一层表象之下,帝国那极度的衰退,于本能的最深处,也动摇了原本的坚信,逐渐建立起了新的猜疑。
难道……敏朝的国祚,已经是风中残烛,覆灭或许也就在几年时间。他们……真能看到改朝换代的这一刻,眼见着京城迎来新的主人么?
若是如此、若是如此的话……那……南行或许也就不是在看热闹了,而是提前其余人,当先见识自己将来的统治者——尽管此行的性质改变,对于现实或许没有丝毫影响,可在这些厢军预备役的心里,他们对这一行已经不是单纯的期待,更多了太多复杂的心情。又是想去,却又宁可不去,反而有点儿患得患失的味道在里头了。
倘若……倘若沿岸的州县能顺下来,大家能完全依靠本朝自己的力量南行的话,那就是吃些苦,后勤上疏忽一些,也是甘愿的!
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甚至,他们也能接受皇帝干脆就坐买活军的船走海路南下,虽然这样他们就去不了了,但这样的选择,似乎至少暗示了朝廷依旧还有中兴的希望,可以忍辱负重,承认自己的不足,就干脆不去摆那样的花架子,也能省下一笔开销来。可世事往往不能尽如人意,等待了近两个月之后,这些厢军收到了上级的通知,南下的行程已经彻底厘定,他们日后就要准备出发了,而虽然此行到底是谁在背后操办,此事众人都密下不提,可看着随通知下发的那张清单上熟悉的格式,他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告众仪仗队后勤分部诸弟兄,远行在即,弟兄们当准备如下事物可便于旅程所用,能在xx、xx处购买……这都是南城的老百姓,当年药火事故之后,使馆组织的救灾队下发的小册子,就是这么个格式,半点没有差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