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实行币制改革,接连三次失败,带来的恶果是民不聊生。
货币混乱,造成经济崩溃,私铸钱币,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大司徒王寻心中很着急。西汉末年,大司徒的职位相当于丞相。
他不顾前两天崴了脚的痛,匆匆忙忙来央宫前殿,拜见王莽。
“王司徒,有事吗?”
“皇上,情况十分不妙。百姓流离失所,经济几乎崩溃,毫不讳言,再这样下去,百姓要造反了。”
“司徒,不会吧,新朝新气象,不要危言耸听!”王莽不以为然。
“皇上,我听说湖北,山东一带饥民聚集,不可不防民变啊!”
“王司徒,如何改变不利局面呢?提出问题,要解决问题。”
“皇上,为今之计,就是转移尖锐的阶级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对外扩张。”
历朝历代,在社会矛盾无法化解的情况下,打仗是最好的办法,可以凝聚人心。
王莽一听冷笑道,王司徒,你这是把朕放在火上烤,朕凝聚谁的人心?
朝廷没钱,还特么打仗,你脑子被驴踢了吧?
王寻被呵斥而退。
王莽认为,只有改革币制才能缓解经济危机,
只要货币稳定下来,所有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始建国五年,公元14年,王莽再次出手了。
他大刀阔斧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
为防止民间不法商人私铸货币,他引入了一些非常复杂的货币形式。
如黄金币、白金币、赤金币等。
发行完毕,王莽打算试水半年,看效果如何?
……
面对地方纷纷上奏的折子,官员们知道各地情况很糟糕,朝中大臣开始质疑王莽的能力,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哥几个,新朝改革怎么接连失败?是不是符命失灵了?”
“谁说不是呢!三次货币改革都以失败告终。新朝合法性值得怀疑。”
大臣们的议论,就被御史大夫王骏和“二杆子”陈饶听到了。
二杆子陈饶,是御史大夫王骏提拔上来的人,属于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王大人,臣子们私下议论皇上,这是死罪,最大的危险来自于怀疑,这不是好兆头,应该汇报给皇上。”
“所言极是,你我这就进宫上奏这件事,防患于未然。”
二人不敢怠慢,进宫禀报。
“皇上,风起于青萍之末,防微杜渐,人言可畏啊,一些大臣在背后非议皇上,不得不防。”王骏忧虑道。
王骏是前谏议大夫王吉之子。他多次出使匈奴,是王莽手下的外交家。
“皇上,这时候要凝聚群臣的向心力。维护新朝的权威!”
二杆子陈饶说道。
“真有此事?前两天,大司徒说各地有流民聚集现象,我还不信。
两位爱卿,如何才能收拢群臣向心力呢?”
“皇上,何不改革官制,恢复西周官僚制度。西周制度是最优秀的。”
王骏出主意道。
“对对,遵照符命改革官制,把那些说皇上坏话的官员罢职。”
二杆子陈饶道。
王骏白了二杆子一眼,
“改革官制不是官报私仇,是为了节源开流,用少的薪水支撑住官僚体系。不要误导皇上。”
王骏知道国库空虚,适时献上自己的建议。
王莽马上领会了其中意思,点头称是。
其实即便王骏不提这件事,王莽也在筹划这项改制,既然王骏提了出来,王莽把这项改革往前提了一步。
……
王莽改革官制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从朝廷到藩国,他都要进行拉网式除旧布新。
他依照儒家经典,仿照西周官制,对新朝进行改革。
王莽有一定的儒家知识,但谈不上精通,他最大的缺点是“食古不化”,照搬照抄西周制度,不结合实际情况。
比如将大司徒改为羲和,后又改为更始。
将大司空改为纳言,后改为秩宗。
将大司马改为司允,后改为太尉,将地方太守改为大尹,太常改为宗正等等。
另外还增加了许多官职,比如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等等。
王莽还依照古籍,更改官员的俸禄,并根据西周制度,封了五等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
然而很多人并没有实际得到封地,每月只能领到微薄的几千钱,不够家里的花销,臣子们怨声载道。
官宣也要吃饭养家,没有足够的薪水,他们就开始贪污,进一步盘剥老百姓,官民对立情绪急剧增加。
……
藩国友邦方面,王莽为了改称呼,把匈奴单于和高句丽国王都得罪了,双方剑拔弩张。
事情是这样的,王莽命外交家王骏,带领甄阜、王飒、陈饶、帛敝、丁业等人。
携带着酒肉和美女,去匈奴收回旧印换上新印,美其名曰:去旧迎新。
当时匈奴单于是呼韩邪的儿子乌珠留若鞮单于。
此时匈奴丞相奏道:“大王,汉朝来了诏书,汉使者已在路上,来人要把旧印收走,给我们换新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