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三百二十五章:商谈大事(下)
议政大殿内。
杨群神情变得肃然,道:“太子殿下不惜劳苦,特意前扩国,必定有要事相谈,也不知道是何事,请太子殿下直说无妨。”
连政环顾,见只有那廖一梅与张采前来,道:“皇上,连政前来,是专门前来商谈与博国修好之事。”
“好,此事甚好啊,只是不知两国之间该如何修好?”杨群道。
连政道:“连政可以在此保证,此后宁国不会再与博国起戈之事。接下来就要看皇上的意思了。”
其实这样的话说了等于没说,杨群苦笑起来,问道:“还有呢?”
连政道:“连政不是已经说了么,接下来就要看皇上的意思了。”
杨群淡然道:“就是这样?”
他本想着连政会实话实说,如此才是有诚意,不想却是如此轻描淡写,宽泛而言。
连政并没有注意到杨群的神情,一旁的廖一梅与张采却看出了杨群的心思。
连政继续说道:“皇上放心,连政乃宁国的太子,此番是代表宁国而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杨群道:“太子殿下,实在不好意思,朕现在还有一件要紧事情需要处理,太子殿下先等一会。”说着便走出了议政大殿。
连政与敏玉面面相觑。
廖一梅对连政道:“皇上还有其他事情需要忙碌,所以要等一个时辰之后再来议政大殿详谈此事,现在时间虽然还不到正午,但却是皇上照例用茶膳的时间,太子殿下,你们就先在宫里吃点东西吧。”说着看向张采。
一旁的张采见此,立刻明白该怎么做了,他向连政道:“太子殿下,太子妃,你们跟我来就是了。”说着领着连政与敏玉走出了议政大殿,来到了用膳厅里。
其实杨群与廖一梅并没有离开议政大殿,他们转了一圈之后又返回了大殿里。
杨群有些生气地对廖一梅道:“看来那连政真的是以为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刚才他没有说实话,言语宽宽泛泛,根本没有说到两国和好的重点之处。”
廖一梅道:“皇上且先息怒,且不管连政是不是宁国的太子,他毕竟也是宁国的二皇子,必然知道一些官场之言,所以我想一些事情不需要点破他也能听明白,此事我自己安排了张采,张他能将此事做好的。”
张采是廖一梅极为看重的大臣之一,其特别善于察言观色,能准确地揣摩出他人的心思,所以类似的事情,张采都能妥善处理。
杨群道:“那就好,朕便在此等着。”
廖一梅道:“皇上要在此等候,这么说是不打算用茶膳了?”
杨群道:“茶膳就不必了,朕现在只想着对于此事,连政当如何来说。”
用膳厅里。
数名女婢们端上了点心与六个精致的菜肴,摆下三副碗筷便退下了。
张采见连政与敏玉没有坐下的意思,似乎在等皇上前来,于是示意道:“太子殿下,太子妃,不用客气,皇上在处理事情,所以其不会来了,请二位尽情享用这御膳,待会皇上处理好一些事情之后,就会回到议政大殿,到时候我会领着太子殿下与太子妃前去的。”
连政道:“好。”
张采见连政的样子,想来是没有觉察到皇上杨群的心思,于是便有意点拨道:“太子殿下有所不知,今天皇上有些不太开心。”
连政道:“皇上不开心,是因为我么?”
张采道:“当然不是,而是因为朝中的一位武将。”
连政道:“哦,不知是为何故?”
张采放下筷子,道:“博国以西,乃是蛮族之地,博国对此多有防御,然肩负博国西关安危的一位武将却杀良冒功,把一场败仗松了惨胜,其实皇上对此什么都清楚,于是皇上采用了廖一梅宰相提出的办法,在明面上表彰了那位武将的功劳,然后私下则以口谕直言,让其此后再不得谎报军功。”
张采苏,他看了看连政的脸色,他不知道连政是否能明白自己的意思。
连政听罢,只是笑了笑,然后放下手里的筷子,道:“明白,我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烦请张大人告诉皇上,就说我待会茎议政大殿,直陈要事。”
听连政这么说,张采晓得他已经明白,于是立刻离开了用膳厅。
过了一会,张采返回,对连政与敏玉道:“太子殿下,太子妃,皇上已经在议政大殿里等候了。”
张采如此快去快回,连政与敏玉不由得相视一眼,他们心里都明白杨群刚才所言的要去办事,其实是生气离开。
敏玉小声道:“太子殿下,待会可要实话实说。”
连政点头道:“是的,其实我这般也是在试探,他能见我第二次,说明心里想着两国修好之事,更想知道为何宁国会先提出此事。”
议政大殿里。
杨群站着等候连政前来,廖一梅仍在一旁陪同。
连政与敏玉跟着张采走入了大殿,连政道:“让皇上久等了。”
杨群似笑非笑地道:“刚才朕去办了一点事情,没有办法,这政事太多了,此后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处理,总而言之,希望太子殿下千万不要责怪,此并非是朕有意怠慢。”
连政明白杨群的言下之意是希望自己能檀直说,不要再浪费时间,他微微一笑,说道:“我知道皇上,宰相和张大人,对于一些事情是有所怀疑的。”说着拿出了爷,送到杨群的跟前。
“其实这也是不怪,因为三位这么想,是人之常情,换作是我,同样也会怀疑。”连政说道,“现在对于一些事情,我想三位的心里应该有数了。”
杨群三人看了爷,然后张采将爷送还连政的手中。
“没有想到宁国现在的皇帝,居然事篡位宅而太子殿下才应该是宁国的真正皇帝。”廖一梅道,“之前的疑惑,现在都清楚了。”
杨群道:“如果没有猜错,这爷是米父皇离开之前所立,因为他对宫的连横大失所望,所以立下爷,让你可以名正言顺地夺回宁国大权。”
连政道:“如皇上所言,事情是这样。”
廖一梅道:“太子殿下,你难道不怕我们与连横有所联系,然后将你抓起来?”
连政正色道:“他不可能与你们联系的,因为他认为我不可能从宁国的西关出来,他认为宁国西关守将梅先虎会听命于他,他认为我没有完成这件事的决心。”
连政这一番话有三层含义,其一是说连横盲目自大。其二是宁国内部并不是全部忠于连横,至少梅先虎是忠于自己的。其三是表明自己将会全力以赴,夺回宁国的皇位。
杨群三人明白连政的意思,杨群道:“太子殿下,你是想要朕出兵相助你么?”
连政摇了摇头,道:“不用,我之前已经说了,来此是想与博国修好的,而不是要博国的其他。”
廖一梅道:“如果不用博国出兵,那么太子殿下将如何夺回大权?”
连政道:“此事虽然艰难,但是我一定会完成,只希望在我夺取宁国大权之时,博国能有所作为。”
廖一梅道:“太子殿下,到时候博国该如何做?”
连政道:“宰相大人,连政到时候只需要博国做一件事,便是不与宁国为敌。”
廖一梅看向了杨群,杨群已然明白,此时到了讨价还价的时候。
杨群正色道:“博国对于宁国来说,不过是一个小国,与宁国为敌,我博国自然不会明摆阵势,但是如果用上其他的手段,也会让宁国如鲠在喉,所以太子殿下应该明白,这对博国来说,可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杨群的意思很明白,博国不会放过这个可以让宁国吃大亏的机会,如果到时候想要博国不出兵,连政得给博国足够的好处。
连政道:“吊龙城居于博国,但却是宁国的一块飞地,如果我顺利夺取宁国大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吊龙城的守军调回,吊龙城将重新归于博国。”
杨群冷哼一声,道:“吊龙城本来就是博国的地方,太子殿下这么做,不算是给博国好处,只是物归原主罢了。”
连政道:“宁国西关以外的三十里地,将归于博国,那个争议之地,不能说原本就是博国的,皇上你说是不是?”
“好,可是朕还有一个疑问,希望太子殿下也能直言。”杨群道。
“皇上请问吧。”连政道。
“如果连横以同样的条件让朕擒住太子殿下,或者是相助于他,我想知道太子殿下会怎么看待此事?”杨群道。
听到这样的话,连政心里极为不快,因为虽然杨群是在疑问,但是连政感到了话语中的轻视之意,想来杨群并不认为连政能夺取宁国的大权。
连政心里升起了一股豪气,道:“若是连横那样做,而皇上答应了他,那么连政在此明说了,他日登上宁国皇位,连政今日之言都不作数,且宁博之间必有战事,不过为了报答,连政会先送出宁国西关外三十里的土地,之后再夺回。夺回之后,接下来便是谋划一场更大规模与更长时间的战事。”
连政的意思自己很清楚了,若是博国站在连横一方,那么此后自己登上宁国的皇位,就会对博国发动一场灭国之战。
廖一梅吓了一跳,他想不到连政会琐这样的豪气话语,他看向了杨群,生蓬群会因为连政之言而发怒。
杨群冷笑道:“朕想知道,太子殿下为何这么有把握?”
连政听罢,忽然哈哈大笑起来。
看着连政的样子,敏玉皱起了眉头,然后轻轻地拉了拉连政的衣袖,小声说道:“太子殿下啊,为何这般失态?”
其身旁的张采道:“太子殿下,皇上之言并无可笑之处,不知为何要如此发笑。”
连政止住了笑声,对敏玉道:“我所以如此,是因为看到了一些事,所以觉得好笑。”然后对张采道:“刚才张大人在用膳厅暗示连政要直言,不错,刚开始的时候连政确实泛泛而谈,没说重点,可是现在连政直言了,看到拐弯抹角的却是皇上。”说着看向杨群,说道:“皇上其实真正要问的,应该就是这个问题,对吧?”
杨群点头道:“不错,太子殿下,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都在试探对方,既然话已至此,还请太子殿下能够继续直言。”
连政道:“宁国里手握重兵,且不会真正效忠于连横的还有两人,其一便是西关的虎将梅先虎,其二则是北戍王沐屠鹰,也就是当年宁国的鹰将,他们都是本太子的助力。除此之外,还有被连横所结仇的太白门与四方门,他们将是本太子的第三个助力,敢问皇上,连政虽然处境艰难,但是有很大的机会机会夺取宁国的大权,是不是这样?”
不想宁国的局势是这样,这等情况可不是细作可以打探出来的。
杨群三人不由得面面相觑。
廖一梅大赞道:“太子殿下是个爽快之人,也是一个纳大事之人。”
杨群对连政道:“好,太好了,朕现在就与宁国的太子殿下歃血为盟。”
此后廖一梅安排人在皇宫里的祭天高台处将祭祀的用品摆上,焚香烧烛。并在两个酒碗里放入血,让人在一旁端着,适时端上。
张采则将文武大臣全部召集起来,来到祭天高台处。
“朕今日与宁国太子祭天高台处歃血为盟,”杨群道,“朕杨群在此对天盟誓,此后宁国与博国,将是友好之交,彼此永无战事,谁人违背此誓言,必遭天打雷劈,不得好死,永世千万苦劫。”
这样的誓言可谓最为狠,不过此能看出诚心。
连政道:“宁国太子连政在此对天盟誓,此后宁国与博国,将是友好之交,彼此永无战事,谁人违背此誓言,必遭天打雷劈,不得好死,永世千万苦劫。”
众位大臣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各自在心里嘀咕起来:“宁国怎么突然间这般行事,莫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虽然还不知道事情的具体情况,但是到了最后,所有大臣的心里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答案,便是宁国必然是对博国有所需要。
“太子殿下劳苦,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大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