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62小说网 > 历史 > 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 第二百二十九章 良币未必,做旧玉玺!

( ) 权力。

谁占着是谁的。

政务堂内气氛略显尴尬,檀香木噼啪燃爆的声音,听得人心倒不觉得沉闷。

李春芳不想内阁的争斗摆在司礼监面前,尽管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开口道:“汝贞,你的家族怎么回事?”

被点名。

胡宗宪的脸色明显有几分不自然。

而其他的人,则在凭借着多年修养,竭力控制住表情,不至于笑出声来。

“人还在,钱没了。”胡宗宪无奈答道。

这下。

张居正、高拱、李春芳,还有吕芳,再也控制不住,笑出了声,满堂之内,充斥着快活的气息。

徽商商帮毁灭。

作为徽商商帮财东的胡家,在胡宗宪,在内阁,在圣上的共同努力下,才勉强保住了族人的性命。

但从徽商商帮分的红,胡家不得不砸锅卖铁退给了朝廷。

胡宗宪不忍看到族人穷苦困顿,也是为了回馈家族多年养育之恩,让两个儿子,长子胡桂奇、次子胡松奇,拿出之前“做买卖”得到的银子一部分,一百万两银子,送回了徽州府老家,交给了家族,供给族人生活。

在“清丈田亩,均地于民”国策开启前,胡宗宪特意书信回徽州,交代家族千万别买地,等着分地即可。

或许正应了那句话,“良言难劝该死鬼,慈悲不度自绝人。”

胡家族人,不知怎的,竟和朱熹后人家族勾搭在了一起,然后,大肆收购徽州府田地。

胡家、朱家,两个家族,以五两银子一亩田地的价格,整整吃下了五十万亩田地,还结成了姻亲。

程朱理学。

程,是二程,程颢、程颐。

而朱,指的是朱熹。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朱家虽不似孔家那般,世代有衍圣公爵位可以继承,但到底是本朝显学,仗着老祖宗的名号,和贩卖老祖宗留下的手札,还是传承了下来。

在徽商商帮联合徽州府衙反叛时,朱家不少人为了银子,还在那“请愿书”上签过名。

徽州府衙和徽商商帮为此还找过朱家,想以重金、重诺,让朱家书写“反明檄文”。

许诺朱家只要愿意执笔作声,来日推翻大明朝,就让朱家坐上衍圣公位,黄金、白银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不过,朱家人虽然贪、虽然蠢,但还没有到昏头的地步。

简单估量了下大明朝廷,徽商商帮之间的“微弱差距”后,便果断选择了拒绝。

那时,徽商商帮中人,最好的结局,是跑路海外,虽说朱家人也想睁开看看世界,但还不想像孔家那样,身死族灭。

所以,在徽州府迎来大清洗时,朱家人退了从徽商商帮得来的银子,看在朱子的面子上,朱家平稳落地。

待到东南军队、孝陵卫、中都留守司兵马和锦衣卫,多番清洗反贼完毕后,徽州府已然残破不堪。

徽州府县的家族,死的死,残的残,独胡家、朱家保全。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胡家、朱家选择强强联合,结下了姻亲,可以说,在徽州府内,风头一时无两。

在看到胡宗宪家书,知道“清丈田亩,均地于民”国策时,胡家、朱家还以为是朝廷兼并土地的老一套手段。

先以均地名义把田地收上去,再“百姓土地三七分账,乡绅田地如数奉还”。

于是乎,在所有徽州府家族、百姓贱价卖田的时候,胡家将一百万两银子全部拿了出来,朱家又变卖了些朱子手札,也凑了一百五十万两银子,买下了五十万亩田地。

在胡宗宪闻听家族、姻亲家族的壮举后,险些没有当场昏厥。

别人清地,自家抄底。

等到国策推行到徽州府,胡家、朱家必然亏个底掉。

胡宗宪就在悔恨,当时朝廷清洗徽州府时,怎么没把家族中的蠢货给清洗掉。

“汝贞,国策推行到南直隶,至少也要一年光景,其他人可能小赚,但胡家、朱家也不亏,还能收成一年。”张居正出言安慰道。

大明朝的田地,会一县、一府、一省推进清丈、均还,这需要不少时间,来年开春,胡家、朱家还能种一年地,收一年作物。

二百五十万两银子,还没有完全打水漂。

只是,这份安慰,胡宗宪并没有觉得慰籍,时至今日,大明朝对土地种植作物的限制还存在着。

也就是说,二百年前那块地是种稻子的,现在还是种稻子。

今年粳米价格,是五钱银子一斗米,一斗米是二十斤,以五两银子,种一亩地一次,必须要收成二百斤粳米,才能收回田地本价。

再算上插的稻秧秧苗价格,插秧雇佣人的价格,收割稻子时雇佣人的价格,打谷雇佣人的价格,一亩地,要收成三石粳米,才能不亏,或有点小赚。

大丰收之下,稻田勉强不亏。

但那些麦田呢?那些高粱田呢?还有些杂七杂八作物的田地,这些作物产出价格较低,胡家、朱家,两家族人不说辛苦,还要赔本。

这样种地,二百五才种!

胡宗宪只能盼望着族人吃一垫长一智,实在不行,再动用两个逆子的钱去贴补家族一二。

而朱家那里,老祖宗的家底还有,活不下去的时候,还能再卖些朱子手札、原字诗词换银子。

张居正、高拱,甚至是吕芳,都有些想法,朱子手札、原字诗词,他们也有兴趣啊,传到后世都是宝物,等下了值,派人去徽州府,盯着朱家,但凡朱家往外卖,就买下来,留给后辈儿孙。

李春芳默默地用一道奏疏,压住了自己桌案上那本未修改完成的《大学章句》。

朱子临终前还在修改的东西。

扬州府、徽州府同属于南直隶,相隔虽然不近,但听说有好东西,还是能赶过去的。

为了这本书,李家可是花了上百万两银子。

对于文人而言,残缺不一定意味着价值不高,反而一些时候,价值更高。

元辅、次相还在想着出手,同僚的心还在滴血,全然没有注意到,真正的好东西,已然被他抄在手中了。

这时拿出来,很可能犯众怒,等个机会,李春芳要在人前显圣一把。

政务堂门突然被推开了。

雪风瞬间冲淡了檀木香气,炉中、鼎中的明火在摇曳,冰寒过身,穿着单薄的阁老们不禁打了个寒颤。不约而同地朝着堂门口望去,不由得一愣。

陈以勤回阁了。

多日风霜雪打。

让一位浑身充满书卷气的内阁阁老,变得满身的“泥土气”。

身影更加单薄了,脸庞上皱纹堆垒,如斧劈刀刻过了一般,令人觉得陌生。

“元辅、次相、汝贞、子实,还有吕公公,近来可好?”陈以勤笑着走进政务堂门,招呼道。

那沧桑到略微刺耳的声音,也不似从前那般温润如玉了。

人卜入,门又闭。

“好。”

张居正代表内阁、司礼监应声,又道:“辛苦了。”

执行“清丈田亩,均地于民”国策的艰辛,内阁始终是有关注的。

作为内阁阁老,陈以勤本可以安然享受着人臣所能享受的一切,但却奔波在田垄之间,以脚步丈量着大明朝的每一寸土地。

向不明真相的百姓解释,镇压不愿遵从国策的地主、富户,还要遭受同等级大族的死士刺杀。

种种困难、险境,是端坐在内阁中枢的他们,所无法理解和体会的。

都说感同身受,但这世间,哪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陈以勤拉上两个本来前途光明的儿子,拉上十数位颐养天年的族老,为朝廷、为圣上、为大明朝、为天下黎庶做尽心尽力做事。

当得起任何人的一句“辛苦”。

陈以勤却摆了摆手,示意那些不过是些许风霜罢了,无碍的。

四火炉,两香鼎,火力是大,陈以勤揭开了狐裘披风,搭在了自己原来的桌椅上。

手过桌面,没什么灰尘,显然是内阁阁员每日都在打扫。

李春芳为陈以勤倒了碗茶,笑问道:“不是说明儿才到京吗?”

陈以勤谢过后,接过了茶,浅尝辄止,解释道:“我的行踪,由锦衣卫负责,上报的时间,和真正的时间会有些差错,为了安全。”

防止刺杀的手段之一。

朝廷命官,乃至内阁阁老,都不在锦衣卫绝对信任名单中。

所以,内阁、六部,和京城其他衙署,得到的消息必然会有些错漏。

在京官们都以为陈以勤明儿才回到京城,然而这时的陈以勤,都已经坐到了内阁政务堂中了。

张、高、胡、李四位阁老和吕芳,表示理解,不理解也没办法,和锦衣卫那群只听命圣上旨意的家伙,没办法争竞这个。

“听说请我回来,是为了鉴定传国玉玺的真假,东西在哪呢?”陈以勤习惯了乡野间简单粗暴的办事,无意义的寒暄,少了许多,或者干脆忽略,直截了当问道。

张居正一怔,但一心二用的天赋下,双腿下意识地站了起来,从身后的一方锦匣中,取出了一方黄绸包裹的玺印。

“前两日就到了,逸甫,你瞧瞧对不对?”

说着,就将玉玺递了过去。

陈以勤当着所有人的面,抖开了黄绸,顿时引来了几声轻呼。

先别说真假问题,但就这方玉玺材质,就不是凡玉。

青绿色的一块蓝田宝玉,故意弄破了个角,再以黄金塑角,方圆四寸,上钮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肩部两道刻字,右侧的刻字,都对得上传说,是真正的好东西。

但是,陈以勤却是“一眼假”,原因很简单,雕刻没问题,用料不对。

秦始皇得到的那方蓝田宝玉,青绿之色,没有这么纯粹。

陈家书录记载,“传国玉玺,偶见杂色,巧匠以技艺补之,五龙钮仍可见。”

再就是,汉朝王莽给传国玉玺补角时用的黄金,也没有这么纯粹。

这个是常识问题,汉朝冶金技艺,和两千年后的大明朝没法比,汉朝的黄金,因混入有其他金石,质地是非常坚硬的。

这也就是传国玺从汉朝一直传到元朝,都没有书录记载玉玺金角出现破损或毁坏的原因。

而手中的这方玉玺金角,但凡手指多用几分力气,就能用指甲在上面划出痕迹。

不是纯金,也差不多了。

要是这样传承两千年,那金角早就磨损严重,痕迹满满了,那能这么崭新?

世间很多东西,都可以劣币驱逐良币,而古物,便是其中之一。

那些岁月痕迹一旦消失,在明眼人眼中,就是“新的”“纯新的”“无可争议的新”。

如果直接拿着这方玉玺告诉文武百官这是秦始皇那颗传国玺,虽然群臣当时大概率不会反驳,但那些如陈家一样的传承家族,事后还不一定在家书中怎么编排陈家,编排圣上呢。

圣上、陈家,不可能脸都不要了,这东西拿不出去,要“做旧”才行。

这古玺做旧的手艺,陈家恰恰是有的,此次随行进京的陈家族老中,正好有一位是其中大家。

陈以勤用黄绸重新裹上了玺印,笑着望向张居正,道:“元辅,你对我,对我的两个儿子,还有此行进京的八位阁老,以及整个陈家,有什么展望吗?”

闻言。

张居正一心二用的天赋都失效了,愣在原地,思维停滞,难以置信望着陈以勤。

高拱、胡宗宪、李春芳和吕芳同样如此,不成想这浓眉大眼的人儿出京一趟,竟然还学会敲竹杠了。

展望?

不妨把话说明白点。

是有什么词,有什么话夸赞吧。

陈以勤、陈于陛、陈于阶三父子,陈家八族老,再加上整个陈家。

陈以勤张口就要了十二封夸赞书,以此交换,陈家为传国玺做旧,为玉玺作保。

作为注定要名垂千古的“大明第一相”,张居正也是个要脸的人。

真要为陈家写下十二封夸赞书,传到了后世,这让后世人怎么看他?

他张居正的后人还抬得起头吗?

“肃卿,为我磨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