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劳动力总计也有大约一百三十万。
假定每十个人死亡一个比例,保守推算下的伤亡数目也有十二万三人之多。
若考虑实际情况可能远超过保守数据计算,则死亡的人数有可能更多。 新增劳动力的人数也有可能高于每年二十万的数据。
若以死亡为每十个就有一个的比例计算,那么实际的牺牲者数量可能会达到二十六万人以上。 还可能存在被隐瞒不报、出现计算错误的情形,因此实际参与并最终因参与筑长城付出生命的数量,无法确切得知。”
“不过我可以确定的告诉你,那些埋藏在长城下的,不仅仅只是这个数目。”秦铭如是说。
听着秦铭的论述,赢政似乎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个行动做出了评价,“与和其他国家争锋相对的代价相比,这十三万人甚至不到三十万人的确不算什么庞大的数字,若要算起二十六万人,则更加符合我们的接受范围和容忍度。”
"如果不修筑长城,只会使无数善良的生命遭受苦难与不幸。”
因此,我觉得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嬴政受到秦铭的启发,此时心里已渴望展开长城的建设工作。
听到这番论述,一旁的扶苏激动得心跳加速,他深为这次建设工程中逝去的生命而哀悼。
牺牲这么多年轻有力的民夫,实在让人感到无比悲凉。
虽然如此,正如秦铭所解释的一样——仅从劳动力数量来看——修建长城确实是一项对整个国家有利的事。
如果忽视长城的存在,匈奴的不断入侵将使得百姓陷入更深层次的灾难。无数人将四处流离、承受着被抢掠和家园失落的痛苦。
面对这样的局面,扶苏心中挣扎着寻求公正,无法作出正确的抉择。
秦铭接着道:“大秦国建立,标志着华夏正式迈上了一个统一的征程。
陛下的能力和决断无需质疑,超越常人的坚定决心与长远的眼光彰显了他的野心。
然而,在成为万王之王后采取的一些策略可能过于激进,引发了大众的反感情绪,就比如这座长城的构建。
对于陛下的角度来看,用数以十万的牺牲换取中原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确是一种划算的权衡;
然而站在贫穷百姓的角度,陛下所做的却等同于无视人民的生存权利,榨取财富资源,
使得他们苦不堪言,难以上生存。”
嬴政听完这一席话并未发表意见。 秦铭则坚持继续说: ”即便是在战场上牺牲数十万乃至数百个士兵,百姓们也会担心国家的安全,而不是萌生背叛之意。原因无他,
一旦灭掉了对手,大家在待遇层面并没有实质的区分。
此外,平民百姓有机会成为守土御敌的力量之一,为保卫家园自然得到民众的颂扬,
但是在和平年代,有人被迫为修建长城献出自己,有人可以选择留在家里享受安宁与幸福。
因此,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
民之所欲,难以完全满足所有;民之所惧,则在于不均的分配和自身未来走向何处的不安。
只有确保了公平与和谐才能使民心归附。”
秦铭这些观点,令嬴政开始反省自身的评判。
他说:”那么,是否应该修建城墙呢?
外有强大的北境匈奴窥伺,即使全力驻守在边境,也很难防御匈奴的侵扰。
”确实有必要。“
秦铭回答:“不过,在着手修建城墙之前,我们要重新定位我们的目的。”
“陛下一向以铁腕手段执掌朝政,请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创造出一种威力远超于现今燧发枪的新式武器。
那时候,战争的性质将会改变;骑兵不再是绝对的主宰,而匈奴的优势将会被严重抑制至几乎消失。
一旦匈奴再侵犯我大秦国土地,只要与他们遭遇,几乎可以确保他们无法逃脱。哪怕是马术再如何出色的人也难以飞出我大秦军队的射界。”
嬴政立刻眼前一亮:
”远超过燧发枪十倍、一百倍威力的武器!?”
"没错,这种新式武器名为枪,种类丰富多彩,如**式 ** 、 ** 等,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种类的火炮:迫击炮、榴弹炮、火箭炮等。
到时候,无论匈奴是否有任何妄图侵犯之举,都无法逃脱我的铁拳制裁。”
修长城的理由源于作战手段的传统模式。 秦铭军使用徒步和马上作战的方式; 而匈奴则是以快速移动和攻击性的骑战为特长。 在这种新的力量对比中,我大秦国的军事科技将会大大领先匈奴族。
然而,这些都是以近战为主的方式而已。
但是,随着枪炮技术的引入,战争模式将从面对面战斗转换成远程攻击。
即便相距数百米,亦能精确击溃敌军要害。
秦铭道:"实际上,若论建设长城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防守匈奴,更重要的还有交通与军事物资供应便利化。
若再重新修建长城,我们并不必追求原有的复杂与高耗材的设计,只需考虑到道路建设。未来,若大秦国想要实现快速的发展,良好的道路交通网无疑是基础条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