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背后的学问与秦铭在殿堂中占据的地位不相上下,他专注于古籍管理与史学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秦铭与他的工作内容有相似之处。
不过,区别在秦铭仅仅是象征性的“博士”,甚至比淳于越的权限都要小。这意味着嬴政曾经坚决排斥秦铭的政务介入,
哪怕是在此时此刻。然而,秦铭自始至终都没有表现出参与政治的热切或需要,似乎对于政治事务无动于衷。
他接着解释说:当淳于越提议恢复夏、商、周时代的分封建制。这场针对制度的争议才刚开始发酵。
围绕这两种不同的制度讨论日益激烈,在整个朝廷上下掀起了风浪。
作为 ** 的你自然察觉到了这个危机。
你知道郡县制是秦国维持 ** 统一的基础。
若是重返旧日制度,则必定重现周王时期 ** 的覆灭,
因此,在你眼中,这场辩论毫无意义——因为你早早便已决心实施郡县制度,毫不摇摆。”
提及此事,嬴政突兀启问秦铭:“秦铭,依你的意见,郡县制相较于分封制何者更佳?”对于自身国策的认可与否,嬴政急欲于秦铭处获知答案。
秦铭应声道:“分封制乃封建至极之道,乃是国度最大的败相。”“陛下您未必知晓的,自您开创的郡县制实施以来,已延绵千余年的时光。未有找出更加完善的制度。”
闻此话,嬴政心绪颇得快慰,这正表明他选定的郡县制度为最佳之选。纵使大秦已然崛起,但秦所订之律仍能影响千载。以此,可见陛下高明之处。因而他心中大悦。
“然,则又引出了另一个疑问,”秦铭言之,“诸如淳于越是饱读之人也尚不能领悟陛下之意图,亦或这些人明明深信郡县制优势,却仍然顽固抗拒?为何会有此情形呢?”
片刻后,答案渐渐浮出水面。“原来,这一切归因于其读书之法有误。”“此辈饱读文章,学习的是春秋战国时的传记。而这年代的着述大多推崇分封制度。因此这些读者,亦固执相信分封之义确乃定论。” “读得书多则,此类观点更加根深蒂固。”
此问题揭示:“并非仅仅是利与弊之辨,而是思维的对抗。” 掌握了这一答案,陛下也明晰了应对策略:
最为便捷的方式即销毁那 ** 分封理念之书籍,以断除其传播的可能;同时封禁相关话题讨论的空间,让此类思想失去滋生之所土。日积月累后,该念头终将淡化消失。
听至此语,岂能不知其方略,嬴政无需秦铭再道,径自言之:
简便手段即是焚化传播分封制思想的书卷,在源头消灭思想的萌芽,禁止谈论,切断滋生途径,让其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衰减失重。
由此而前,秦铭点头表示理解。正如历史上所述,这位无上的皇帝始终怀着无情的霸权之心。
“后续之事顺理而成,自然生发”,继之而言,“首先下旨焚烧图书。”
而焚毁之册,皆指向宣扬分封观念者。
以史记为例,秦始皇基本清除各类历史文献的记载痕迹,留下秦邦记录的部分。对于《诗》、《书》等古典藏籍,其中不乏鼓吹分封的文字,也尽数列入焚烧清单。
除此之外,各国以往的法制也尽数化作烟尘,于是大家学习与遵守的,仅为统一后的秦制法律。涉及医药学术、预言术数乃至诸子百家中与分封议题无关的部分,实则幸得留存,不致绝响于时代间。
"然而,陛下的此举,却出人意料的让我们的后代失去了探究先朝史实的可能性。当然,当时陛下游走于未将此事彻底搞定。
实际上,在被陛下所焚毁的大书中,大部已被副本存于京城 ** 图书馆内,等待后辈借鉴,只是民间难以触碰罢了。”
说到这里,秦铭苦笑了一下,似乎对此感到颇多无奈。
嬴政听闻后,猛然意识到这一点,立刻补充道:“等下,我记得你在提及项羽入主关中前焚毁皇宫时提过……”
“正是如你所说。” 秦铭点了点头,“在项羽率军进犯之前仅几年,
皇宫遭遇大火,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付之一炬,导致了许多文献遗失。那时的 ** 并未想到这种后续。”
“因此在历朝历代里,《春秋》之事记载少的可怜,大都被口口相传或后期推测。”
确实让人感慨命运的捉弄。
嬴政心中对这位名为项羽的角色颇为无言以对,不禁暗暗感叹这位战士般的勇士。虽毁灭不少物事,其初衷乃为纠正世风人心。与统一度量、书写标准化和推行一致的车制并重;更为子孙留取了可供查阅的历史备份,让人们知道那段过往,避免误导后世。
可偏偏这意外的举动最终使得自己背上罪名。事出如此,他真是受了不少委屈。假使真让他彻底施行,或许大秦真的能在思想上达成一致统一,
也难有其后的“楚汉之争”。即使后来的王朝继承者企图征服大秦,也不可能如同先前一般以‘六国余脉’的姿态发起反击。对于焚书所带来的争议,嬴政没有过分纠结,而是转而询问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