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尚看着袁术的脸上阴晴不定,便知刚才的话给他刺激到了。
阎象也十分惊讶,袁绍竟然有如此大的胃口,大将军的官职都不在乎,更在乎的是一州一地,恐怕袁绍有统一北方的想法了!阎象哪里想到,袁尚是有备而来,今天来就是吹牛逼的!其实刚才这些话都是他自己为了激袁术而故意这么说的,若天子真的来封官赐爵,袁绍岂会不要?何况父帅平时最爱面子,好大喜功,大将军这种虚职正合他胃口才是。
这时阎象给陈兰和雷薄二将一个眼神,此时阎象不方便再问下去,如果大殿上他一个人问个没完,显得很失礼也很刻意,因此他让此二将继续发问。
雷薄与陈兰这时起身,双双来给袁尚敬酒,袁尚与二将共饮。二人敬酒后回到席位便开始聊有关士兵战力的问题。雷薄说道:“久闻河北兵强马壮,士卒奋勇,不知一日能行军多远?”
袁尚闻言便知这是内行的问题。有关行军速度直接影响战局,而且在三国时期有个武将们的共识,就是战斗力越强的军队,行军速度就越快。这其实也不单是三国时期才有的共识,自春秋战国时代,延续到秦汉,行军速度可谓是衡量一支军队的重要因素。不然兵法也不会云,兵贵神速了!
战场上敌我双方士卒数量的多寡是最直接影响结果的因素,而行军速度快的军队,往往可以进行长途驰援和奇袭(偷袭),从而改变交战双方的数量比和原有策略,很容易打敌方一个措手不及。所以凡是历史上的名将,往往绰号与速度挂钩,单单冠以“飞将”之名的不下十几位着名将领。当然最出名的还是第一代飞将军,李广。
行军速度还影响作战的天时地利,战争尤其是古代冷兵器战争,地形尤为重要。若是能够抢占高地,城池,水源等特殊地形和资源,会直接影响战局。机动性强,行军速度快的军队往往可以占据有利地形,进可攻,退可守。总之军队的速度对战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雷薄问的其实就是河北军队的战力如何。
袁尚岂能听不出话外之音?不过他今天讲话有两条原则:
一、夸大袁绍野心
二、隐瞒河北真实战力
遵循这两条原则,则会让袁术有“袁绍军事实力不如我却敢抢先称帝”的错觉!这么一来,袁术就更有信心称帝了。
于是袁尚此时收敛锋芒,轻轻叹了一口气,“唉,雷将军有所不知,我河北兵士脚力不行,行军速度较为缓慢,一日不过五六十里,且连续几日行军便会陷入困乏,此事也一直困扰吾之父帅。”
张合闻言不禁一愣,他看了一眼荀谌,荀谌示意他不要插言多嘴,三公子既然这么说就一定有这么说的道理。张合点点头,静观其变。不过他作为河北将领,对自家行军速度是了如指掌的。袁绍大军日行军七八十里是很正常的,若是骑兵一日更是可达到一百二十里到一百四十里的速度!
三国之中步兵行兵速度的最快记录是司马懿创下的,司马懿曾八天内急行军1200里,三国时期的一里约为416米,也就是说当时司马懿八天走了大概500公里的路程,那么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三国时期,步兵最快的行军速度为每天62.5公里,约125里地。而骑兵的速度一定在此之上!
雷薄陈兰闻言脸上露出不屑之色,袁术亦是心中松了一口气。
如此一来袁术心中有了一个推测,袁绍虽然有雄心壮志,但是士卒的战力和行军速度并不足,相较自己的淮南军士是不及的,袁绍的称帝是有些不自量力的。不过越是这样越让袁术心头痒痒,袁绍的军事实力未必比自己强大,他都敢称帝,自己又有何不敢呢?
另一边,陈兰和雷薄想顺势打击一下袁尚,压一压河北的气势,于是陈兰借机发挥:“若真如公子所讲,河北军队战力恐是有些不足,怨不得冀州袁公不愿受那大将军之册封了。”
短短一句话,弄得场面有些尴尬,袁尚也没想到陈兰竟然敢出言嘲讽自己的父帅,虽然袁术和袁绍不合,但是毕竟袁绍是主公的哥哥,这么不给面子,陈兰还真是不懂礼数。
袁尚本想在宴会上示弱河北兵力与战力,但被陈兰这么一说辱及袁绍的颜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如果袁尚不反驳,听之任之,若这个事情传回河北,被袁绍听到必定会对自己心生不满。袁绍的性格可不是刘备和司马懿那种忍辱负重类型的,而是好虚名好面子的。因此袁尚必须进行反制。
因此袁尚面对嘲讽淡然一笑,说道:“陈兰将军有所不知,我河北这些年招募的多是新兵,不及训练有素的老兵,因此行军速度略有不足。”
说罢袁尚又起身向台上的袁术施礼说道:“叔父在上,侄子有一个不情之请。就是想恳请叔父借精兵一万,并由陈兰、雷薄两位将军带队进驻冀州,帮我练兵一年。一年之后再如数返回!这一年的粮草补给都由我河北包圆。不知叔父是否愿意割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