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派的意见则是亲北袁,灭南袁,忍下当下这口气,持续拉拢袁绍。
主张这一观点的是荀攸和荀彧这对叔侄。
荀彧骨子里是汉朝的死忠派!他虽然辅佐曹操,但是后期是坚决反对曹操以及其后人称帝的,因此他也被曹操逼死。因此荀彧最不能忍的就是汉献帝这边和伪帝袁术讲和。这意味着汉朝皇权的彻底沦落。荀彧在这一态度上是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坚决和袁术死磕到底!而荀彧不仅代表的是他个人,还代表拥护汉室的那部分人的态度。
荀攸则不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他也不在乎汉室皇权是否贬值和旁落,他是从人性角度去分析。
他考虑即便现在和袁术讲和,去攻袁绍,也有两个极大的变数。
首先,就是能不能攻下邺城,尽管此时攻打冀州兵力方面曹操占据优势,但是守备冀州和并州南线的袁尚是个难缠的家伙。他已然是早早的做好了战争准备,以坚城拒敌。曹操劳师以远硬啃邺城只怕不能速胜,守上两三个月曹军的粮草不能为济便有倾覆的危险。一旦不能胜,袁绍战胜公孙瓒后班师,对曹军来说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二,表面上和袁术的议和并不见得有效力,难免袁术撕毁协议在曹操攻打邺城的时候偷袭许昌!也保不齐袁尚会向吕布进行外交,请他攻击曹操辖地,让曹军首尾不能相顾。
总之,想化敌袁术为友很难很难,想化友袁尚为敌却十分简单。曹操如果选择外交上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基本上是不现实的。
不过曹操认为摆在眼前的两条选择都不够好,作为一代奸雄,曹操是一个野心家,他两边都头的利益和好处都想要,而对袁术和袁绍他都希望能削弱他们,至少不能让他们称心如意。
所以曹操对之前两派的观点都不怎么满意,他的脸色十分踌躇,因为他知道当下的局面不是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题目,而得是一个多元论的伐交策略才行。
这时他忽然想起第一次参加军事会议的贾诩,这个谋士素来眼光毒辣,智计百出,因此曹操点名要贾诩发言。
贾诩是个老谋深算之人,第一次参加曹操的军事会议,表现的十分低调,以听为主,发言十分谨慎。无奈曹操点名,自己不能推诿,况且他也的确有自己的观点。
贾诩的意见,之前的两个策略一个是速死,一个是慢死。
曹操闻言眉毛挑了一下,示意贾诩继续说。
与袁术讲和去攻袁绍乃是速死,曹操大军从许昌调往河北之日,就是覆灭之时。且不说袁术和袁绍毕竟是亲兄弟,邺城表面上守军不多,但是袁绍的儿子袁尚坚守,他的抵抗意志和之前表达出的战略素养,邺城都不可能轻易拿下,必是一场鏖战。鏖战之时,以袁尚的心智必求援吕布和袁术,让他们偷袭曹操后方大本营,或者切断粮道。袁术和吕布都是狼子野心,岂会坐失良机?
那时便是曹操独自对抗三方诸侯的态势,此为速死!
而继续听任河北冀州发展,待袁绍攻下幽州,缓过这口气,将来袁绍必南下攻曹,那时的袁绍便是坐拥三州的“大怪物”。而对袁术的所谓讲和也只是阶段性的,因为双方是本质上的敌对,天下哪能容得下两个皇帝?即便曹操能容得下袁术,袁术也容不下汉献帝!
所以未来袁术和曹操必有一战,而那时的袁绍也会南下占领曹操的辖地,南北夹击之下,曹操必败亡。此为,慢死。
众人闻言都沉默下来,两条策略其实都对曹氏集团不利,眼下的曹操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
曹操现在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两全其美的策略,一方面不能和袁术讲和,要持续这种军事对抗,争取拉拢到袁绍的帮助;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的给袁绍增加麻烦,让袁绍从幽州回师,而制造的这个麻烦还不能是曹操直接军事干预!
这个事情的确有难度!
总之一句话,同袁术讲和不是,不讲和也不是;对袁绍攻打不是,不攻打也不是。曹操眼看袁绍坐大,而自己的兵力被袁术困在中原,陷入两难境地。
这时会议的气氛压抑异常,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办法,甚至有些绝望。
袁尚这几个月以来的布局的确给曹操制造了巨大的麻烦。袁尚一开始的敌人也压根不是袁术,而是曹操。
就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郭嘉说话了。
他建议曹操面临如此危局,要拿出魄力来才能破局,同时也要有坚如磐石的意志与袁术和袁绍周旋到底!
曹操似乎听出郭嘉有对策,只不过这个对策恐怕是有一些取舍在其中,不然郭嘉不必提前为自己的计策做语言上的铺垫。
曹操自然是鼓励郭嘉讲出自己的策略,即便有待斟酌也可以先抛砖引玉!
郭嘉要的就是曹操这句话,随后郭嘉便讲出他的策略。
他主张:
首先与袁术不存在讲和,双方是你死我活的矛盾,也正因此曹操还是要拉拢袁绍打袁术,且主力兵力不能离开许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