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62小说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五百六十八章 朝臣静悄悄,必然在作妖!

( ) “权力,就是做个梦,梦醒了也能实现。”朱翊钧看着李贽说了一段他在万历元年,就体会到的切身体验。

朱翊钧就跟张居正提了一嘴云南冉姓女子,现在冉妃已经进了后宫。

这就是权力最直观的表现,几乎等同于无所不能。

李贽有功名在身,但凡是他想,愿意把田亩诡寄在他名下的人数不胜数;李贽官至姚安知府,知府已经是一方大员了,是大多数老百姓一辈子都见不到的大人物,但凡是他想,愿意把手中的权力变现,他就会获得一辈子都花不完的白银;

但是李贽都没有做。

大明朝的官员里,真正能做到清廉的,又有几个呢?

李贽沉思了片刻,才颇为肯定的摇头说道:“陛下,臣不敢苟同,那不过是权力的奴隶罢了,人与世间万物之差异,就在于人有灵性,物欲和**,是人之本性,这是人无法摆脱的,人如果无法克己,彻底臣服于自己的**,就和自己的灵性背道而驰。”

“人活着,不仅仅是活着,是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人在活着,完全臣服于本性,那就失去了灵性,把自己下降到了低于人的动物之列,这和畜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权力对人的异化。”朱翊钧立刻坐直了身子,看着李贽十分感兴趣的问道:“除了权力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之外,你还有什么其他关于异化的表述吗?”

朱翊钧立刻就听懂了李贽在思考什么问题,他在思考人的异化,确切的说是权力对人的异化,更加暴力一些表述为:人在拥有权力,甚至拥有支配他人生死的权力之后,逐渐迷失在本性的畜化,从一个有理性的人,变成一個完全臣服于物欲、**本性的畜生。

“金钱对人的异化。”李贽眉头紧皱的摇头说道:“陛下,臣还在思考,并不完整,还是不再陛下面前献丑了。”

李贽可是对黄公子的能言善辩印象深刻,或者说是心有余悸,一套不成熟的理论,就不抛出来让陛下笑话了。

还是继续去完善自己的理论,再端到陛下面前比较好,要不然到时候被陛下三两句问的头晕目眩,实在令人耻笑。

李贽现在有两个课题可以做,一个是无代表不纳税,一个就是人的异化,他如果可以系统性的完整表述,那万历维新的历史进程中,必然有他的一席之地。

无代表不纳税,朱翊钧期望李贽能把皇帝和天下万民完全绑缚在一起,把皇帝变成穷民苦力的代表,一如洪武年间的太祖高皇帝。

而对于人的异化,朱翊钧希望李贽能够给力一些,将其完全描述完整。

作为后来者,朱翊钧其实可以亲自表述,但他如果去亲自表述,就不知道这些是否是大明真的需要了,而且很多在后世习以为常的东西,在大明并不适用,需要大明化,比如这些论述自然而然出现,就证明已经拥有了这些理论诞生的地基。

而不是朱翊钧突然提出来,制造一个空中楼阁。

“你完成你这个异化论,朕给你五品五经博士的官身。”朱翊钧看着李贽十分确信的说道:“你确实不适合当官,当官首先要有一颗争名夺利的心,你连催征都不肯催,怎么可能一步步升转呢?”

李贽不适合当官,朱翊钧这辈子见得最多的就是官了,各种各样数不胜数,当官首先就要有强烈的企图心,李贽没有,他也想要升转,却又下不了狠心,不把自己变成衣冠禽兽,很难进步。

“谢陛下隆恩。”李贽甩了甩袖子,再次行了大礼谢恩,他是个官场上的失败者,陛下还肯给他官身,就是保证他不会被饿死。

李贽求的也不过是一个不被饿死的差事,而后托庇于陛下,完成自己的理论。

一个主张自由的旗手,托庇于威权**的皇帝去完成自己自由的理论,这就是老鼠给猫系铃铛,但是大明最大的那只肉食者,大明最大的猛虎,朱翊钧允许这样的行为,就只是为了大明能变得更好。

“你且退下,仔细思索就是,不用管那些闲言碎语,在京堂,朕说话还是很管用的。”朱翊钧给了李贽一个承诺,只要他好好研究他的异化论,那些攻讦,不必在意,朱翊钧自然会把那些清流名儒搞定。

“臣告退。”李贽再次俯首告退,他看了张居正一眼,年轻的时候,他也曾幻想过平步青云,站在文华殿的中心,挥斥方遒,但最终他没有走到文华殿内,甚至连京堂都没有走进来。

张居正看着李贽的背影摇头说道:“陛下,臣不喜欢他。”

“为何?”朱翊钧倒是好奇的问道。

“他不是个循吏。”张居正思索了片刻说道:“想法有些不切实际,如果他为官一方,只会把事情弄的一团糟,既要又要还要,哪有这种好事,而且臣极其反感摇唇鼓舌之辈。”

不可能三角,就是既要又要还要,这天底下,最多也就是能既要又要了,还要就太贪心了。

“陛下,这些摇唇鼓舌之辈的话,不能不看,但也不能全听全信,很多时候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们那些个主张,多少有点不切实际。”

张居正对这些意见篓子的一贯态度就只有一个,那就是闭嘴。

从言官喋喋不休的说夺情的事情,张居正就对这种不切实际的说法,非常不满,他非常不喜欢这些意见篓子的谏言,因为很多时候,都是不切实际的袖手空谈。

“当然了,大明的一些科道言官,还不如林辅成,林辅成至少肯去实地看看,而且还深入到乡野之间,对各种问题刨根问底,他谈及的问题,都是大明亟待解决的问题。”张居正非常肯定陛下培养出来的林辅成。

林辅成刚入京的时候,就对大明的政令指指点点,一开口就是官厂团造必然失败,工兵团营必然失败,也就是陛下对他的自由之说,非常感兴趣,否则王谦早就让他闭嘴了。

“所以他不适合当官,和林辅成一起大思辨去吧,他适合当个意见篓子。”朱翊钧承认了张居正的评价,李贽是既要自己的清誉,又要完成朝廷的税赋,还要治下的百姓安居乐业,在生产关系还没有转变,下乡催征几乎等同于扫荡的年代里,这就是个不可能的三角。

“陛下有个事,臣得和陛下提前沟通一下。”张居正看着皇帝,左右看了看,低声说道:“安南。”

张宏不动声色的摁住了中书舍人的手,有些东西,不适合写到起居注里,万一后人翻看起居注,发现张居正是个读书人怎么办?

张居正在万历三年就下令各市舶司加大了对安南的粮食进口,这一来二去已经八年的时间了,终于见到了成果。

“先生请讲。”朱翊钧往前凑了凑身子同样低声说道。

商量秘密专用姿势和声量,显然这对君臣这个模样,多少有点狼狈为奸的错觉。

“万历四年起,就开始大量进口安南的粮食,一方面的确是大明需要,另一方面是漕粮海运日益成熟,也算是瓜熟蒂落了,去年一年,咱们从安南国进口了这个数的大米。”张居正伸出四根手指头。

“四十万石?”朱翊钧已经尽量让自己大胆的猜了,一石粮食一百五十斤,六千万斤,东汉末年,曹操在许都的屯耕所得,也正是四十万石的粮,在许都的屯耕,让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曹操最擅长的其实也是屯耕。

张居正声音更低的说道:“四百万石。”

“嚯!”朱翊钧一个战术后仰,他左右看了看,发现中书舍人已经去上厕所了,立刻说道:“这可是四百万石啊!”

谁能解决粮食千里运输损耗过大的困局,谁就能成为大明皇帝!

朱元璋当初给地方留存五成税赋,就是因为钱粮起运京师,路上的消耗实在是太大了,用的时候,再从京堂起运到地方,又是一次消耗,朱元璋给地方留一半,用的时候,再从府库里调派,结果就是,府库里空空如也。

朝廷没有,府库也没有。

大明850万顷地,养1.2亿人丁,其实并不是很困难,可是粮食在路上运输,那是一个系统工程的问题,王国光曾经核算过,在大明没有漕粮海运的时候,大明朝廷得到一石米,总共要消耗掉三石到四石的米去运输,这就是南粮北运的困局。

在大明完成漕粮海运之后,这笔天文数字一样的运费终于从三到四石降低了半石左右。

“也就是说,从松江府起运入京的粮食,其实都是安南的粮食?!”朱翊钧立刻察觉到了其中的要素!

怪不得这两年海运漕粮,也没有人指指点点了,甚至大家都对此一言不发,感情在这里等着的!

朝臣静悄悄,必然在作妖!

什么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就是。

朱翊钧终于明白了为何以前打破头的海运漕粮,现在如此的平静,大家都选择性的忽视了漕粮海运这件事,感情代价完全转移到了安南去了!

“这不是汉地不好征税,催征又偏累小民,陆运又过于昂贵,这个,百官也是为了百姓们能喘口气嘛,每年押解粮食,哪怕是到松江府也是不小的消耗,而且劳役啊,征劳役对于百官而言,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张居正为百官们回护了几句,账目上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不用付出昂贵的运费运送到松江府起运了,也不用跟抓壮丁一样的征发劳役押解粮食了,征发劳役对于任何地方衙门而言,都是比催征都要头疼的地方矛盾。

胡元就是征发劳役修黄河大堤,搞得天下沸反,催征已经很要命了,还要征劳役,地方衙门也为难。

具体操作流程朱翊钧都想到了,发空包到松江府,其实是拉了银子买的粮食,这是顺带手的事儿,松江府是九省通衢之地,百货到松江府集散,银子也会在松江府聚集,整个大明,松江府是白银堰塞最严重的地方。

把买来的海粮充当漕粮,然后放入松江库,等待起运入京,这样一来,不用征发劳役,还能收一笔四差银,再加上路上减少的消耗,府库就会充盈。

“怪不得王家屏入京,拼了命的活动,甚至都求到了王崇古的门前,请求在广州府设立会同馆驿,感情在这里等着朕啊!”朱翊钧立刻就想到了王家屏的异常举动。

王家屏除了去解刳院看完了老朋友范应期之外,最异常的举动就是去王崇古门前磕头,作为葛守礼的学生,王家屏逢年过节都不给王崇古送贺表的,连个问候都没有,跑到王崇古门前求告,还去了两次。

可见,是真的为了方便。

“咳咳,王次辅被王家屏给摆了一道,次辅现在醉心于大工鼎建,现在整日里看不到人,不是在西山煤局,就是在京开驰道上,王次辅应当是不清楚王家屏所有目的的,但是确实应该设立,怎么说也得打一棍子,给一个甜枣。”张居正低声说道。

王崇古大概也猜到了王家屏有自己的目的,但也懒得深究,虽然现在晋党已经几近于散架,但总归是给个面子,而且也算是好事。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所以最终还是百姓们不用强派劳役去运粮,地方府库不用消耗巨大的运粮到松江府,朝廷如期得到了每年四百万的漕粮,好嘛,先生刚才还说,既要还要也要是不能做到的,这不就做到了吗?!”

“那么先生,代价是什么?”

“承受代价的是安南人。”张居正面色凝重的说道:“安南只有一处岘港,所有粮食都在岘港集散,安南地面的商贾们也是要运粮的,大明每从安南得到一石的粮食,安南就要消耗掉三到五石的粮食用于运输。”

“大明朝廷得到的这四百万石漕粮,大部分都是来自安南,这批粮食,在安南就要消耗超过1200万石的粮食,整个安南可谓是民不聊生,哪怕是当地一年三熟,也经不起这么霍霍。”

“陛下,两广、海南、吕宋奏闻,有不少安南人逃出安南,到两广、海南琼州、吕宋砍甘蔗。”

“砍甘蔗?”朱翊钧愣了愣,甘蔗这种经济作物,是在商周时就传入中原的,是中原传统的经济作物,规模很是庞大,在广西、广东、琼州遍地都是,但是甘蔗这种经济作物,最是吃肥,没有肥料就不长,所以这种经济作物,会侵占膏腴之地。

每一千斤的甘蔗,要从土地里吸收一斤半到两斤的氮、半斤的磷、两到三斤的钾,再没有化肥的情况下,每种一次甘蔗,地就会贫瘠数分,广州宝岐司曾经试着对这种经济作物进行充分施肥,要想发大根、长大叶、长大干,确保甘蔗的产量,一亩地就要施肥两千斤的堆肥。

种甘蔗,在两广,都是两年轮种一次。

朱翊钧脸色凝重的说道:“这个活儿不稳定,不是时时都有,酸苦辣三味,唯独没有甜,就是如此的辛苦,也不是想干就能干的。”

“砍甘蔗最累的是扛甘蔗,从地里扛到路上,一捆120斤,一天要背百十次,还要推车,尤其是两广雨天极多,一下雨就不能砍了,地里的路一片泥泞,车会陷在里面,动弹不得。”

朱翊钧真的会种地,各地宝岐司的奏疏,朱翊钧都是亲自过问,有的时候也会付诸于行动,一百二十斤一天背百十次,广东宝岐司司务蔡震明,对这个活儿的形容是酸苦辣三味皆有,独与甜柘无缘。

“总归是要活着的。”张居正颇为平静的说道:“眼下安南国一分为二,北面是僭越之臣莫氏王国,南面是后黎王国,名义上是安南国王,但其实完全由太师郑松大权独揽,彼此征战不休。”

大明要点粮食,在安南根本不算什么大事,甚至都没人去关心,因为有更大的麻烦和矛盾,那就是兵祸。

自嘉靖六年,莫登庸篡权夺位之后,整个安南国一分为二,征战不休,至万历十一年,已经打了五十六年,打的生灵涂炭,现在的安南是兵荒马乱,大明买的粮食,都是北莫南郑,送到大明手里的,就是为了买大明的各种刀枪剑戟。

战争的时候,第一要务就是要打赢。

“以先生之见,安南国这场内战要打多久?”朱翊钧好奇张居正对安南内乱的看法。

张居正摇头说道:“一百年根本不够,这场内讧,根本看不到头儿,现在北莫僭主莫茂洽万历六年被雷劈了,一直休养了到了万历九年,才露面,因为摄政王莫敬典死了,莫茂洽不得不出面理事。”

“即便是南郑把北莫给灭了,还有大族阮氏,安南还是一片狼藉之相。”

“群雄蜂起的乱世,哪有那么好结束的。”

群雄蜂起的乱世,结束都是以百年的尺度去衡量,比如东汉末年一直到隋朝建立,共历361年,安史之乱到赵匡胤登基,共历205年,南宋灭亡到大明洪武二十一年击破北元朝廷,共经历了165年。

大国小国皆是如此,比如倭国现在的战国大名乱战,从应仁之乱算起,已经打了116年,好不容易在织田信长手里有结束的趋势,因为大明的干预,再次变得遥遥无期了起来。

大明要这四百万石的粮食,不过是加速了安南国南北对峙局面的恶化罢了。

“大火收汁,再给他们添把火,卖他们点军备!”朱翊钧思索了片刻,他决定踩油门。

朱翊钧也是个读书人,读书人特有的心狠手辣,朱翊钧也不缺,他不想办法调和安南国南北之间的矛盾,反而加速局面的恶化。

目的自然是让他们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下,要么全都毁灭,大明好趁机收复交趾十三司,要么打出一个结果来,不要再这么扯头发了。

安南国不是大明的属国,是属地。

安南国在大明正式的称呼是:安南都统使司,北莫僭主莫茂洽是安南都统使,从二品武官。

这都是名义上的,安南国还是事实独立,大明对其连军事羁縻都算不上,因为没有驻军,只有简单的政治羁縻,册封了都统使,礼部甚至干脆直接将其称之为安南国。

作为大明皇帝,对属地的内乱不想办法平息,反而添油加醋,烈火烹油,生怕热闹不够大,这多少没有仁恕之心。

但,大明优先,大明利益至上!

“先生对于织田信长所请,希望大明派遣海防巡检保护安全之事,怎么看?”朱翊钧询问张居正对于成立在倭京都地检特搜部的看法,朱翊钧简单陈述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去倭国倭人头上作威作福,倒是没什么,大明军兵前往倭国又不是去受罪的。”张居正面色凝重的说道:“织田信长其实在投机取巧,大明一旦派遣了海防巡检前往,即便是不提供任何保护,织田信长的目的就达到了。”

“因为海防巡检一到,意味着织田信长被大明认可了,即便是没有倭国国王的册封,他也是实际上获得了类似的地位,方便他下一步的行动。”

“更加明确的说,织田信长请朝廷派海防巡检过去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借助大明天威,来确定自己的路在何方。”

织田信长之前走的路线是天下人,他想要结束倭国层层架空的政治结构,改变倭国普遍的下克上的风气,拒绝接受天皇册封的征夷大将军,也不寻求大明的册封倭国国王,走的就是一元**的路线。

但是这个路,现在走不通了,织田信长在大明多次里挑外撅之下,完全无法推行自己‘天下布武’,也就是武力统一整个倭国的构想,退而求其次,接受了倭国天皇册封,成为了新的安土幕府。

除了来自倭国天皇册封之外,他还需要大明的册封,才能完成幕府建设。

但大明在册封这件事上,一点都不积极,足利义昭还活着,室町幕府的足利义昭才是被大明认可的倭王,这可是永乐年间的祖宗成法,哪怕大明皇帝有这个打算,也是对大明礼法的巨大挑战。

织田信长想要获得大明正式册封,困难重重,所以他换了个路,请大明天兵驻军,来迂回获得大明认可。

哪怕这种认可没有任何的书面保证,甚至连一道圣旨都求不到,但这已经是织田信长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原来他是这个打算。”朱翊钧的手指在桌上不停的敲动着,笑着说道:“织田信长聪明反被聪明误,请神容易,送神就难了,如果大明真的派遣了海防巡检去京都,恐怕,整个安土幕府生杀予夺大权,都在大明手中掌控。”

“用完全的俯首称臣、把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命,交到大明的手中,来换取不存在的认可。”

张居正吐了口浊气说道:“他在豪赌,赌大明不会做那些下三滥的事儿,同样在赌国运,把整个倭国的未来当做了赌注,推上了赌桌,赢了,他就是倭国第一功臣,输了,也不过是性命而已。”

“倭国的局面,已经不能更坏了。”

张居正从政治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立刻发现了织田信长的打算,他哪里是请的戍卫,分明请的是大明皇帝的圣眷。

织田信长改旗易帜,改变了过去天下布武的打算,需要一股凌驾于倭国所有人的力量,帮他完成掉头。

大明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会得到大量的好处,大明在倭国的刺探活动,有了官方合法的身份之后,就变的更加轻松和简单,对于倭国的水文地理的勘测,对于倭国各个大名的动向,都可以掌握在手中,大明可以更加方便的获取倭银等等。

“先生以为该不该答应呢?”朱翊钧询问着张居正的明确态度。

张居正往前探了探身子,低声说道:“答应他,用倭国海防和海关作为置换之物,大明在倭设立专门的海防巡检缉私营,就驻扎在大阪湾,日后倭国一应海贸都饷,皆由大明负责,缉私和都饷皆归大明所有。”

“以防止倭患的名义。”

织田信长想要之物,大明不是不可以给,但需要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大明的认可,哪有那么轻易就可以获得的?你织田家的那些烂命,大明根本看不上。

张居正知道陛下一定会询问他的意见,他连遮羞布都想好了,缉私都饷防止倭患,这就是大明的需求。

海防和海关,其实就是海权,张居正让织田信长完全交出海权来。

“大明对倭的战略是灭倭,那么海权就至关重要,倭国也有水师,如果他们团结一致,还是有些麻烦,不如分而化之。”张居正完整的论述了自己的图谋。

这是在图谋海权,还是为了灭倭做准备,而不是和解。

如果大明真的打算和解,那就是想办法让倭国维持在一个谁都奈何不到谁的平衡状态,进而维持海疆安全,而不是采取如此进攻的姿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