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立刻批准了王莽的辞官请求,并给了王莽一笔赏赐,让他回封地养老。】
一辆普普通通的马车,载着王莽一家,离开了长安城。
王莽忍不住回头,从车窗中看着渐渐远去的长安,表情极其复杂。
在王莽身边,他的二儿子王获忿忿不平,开口道:
“父亲根本就没有犯错,却被陛下排挤到这种地步,这陛下简直就是一个昏君!”
王莽瞪了王获一眼,厉声道:
“臣子怎么能随意评述主君,给我闭嘴!”
王获极为不服,顶嘴道:
“难道孩儿说错了?父亲一心为国,毫无私心,陛下却因为私心而逼迫父亲辞职,他就是个昏君!”
王莽大怒,举起手来,就要给王获一巴掌。
但最终,这一巴掌并没有打下去。
车厢之中,只有车轮滚动的声音回荡。
王莽妻子坐在一旁,劝说道:
“夫君,获儿还没有成年呢,你莫要对他如此苛责,谁还没年轻过呢?”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夫君一样少年稳重的,获儿,过来向你爹道个不是。”
王莽放下手掌,叹息一声。
“不管陛下怎么样,老夫终究无愧于心便是。”
王获见王莽没有惩罚自己,胆子反而变大了一些,又开口道:
“父亲,要孩儿说,先皇突然死去的事情,疑点颇多。”
“不如咱们回到封地之后,再想办法让长安城中的王家子弟配合老太后查明此事。”
“到时,直接推翻了这个昏君,另立明君,咱们王家依旧还是大汉说一不二的……”
啪!
王莽忍无可忍,一巴掌扇在王获的脸上,打断了他的话。
王获惊慌失措,缩到了马车车厢的角落。
王莽死死地盯着这个二儿子,良久之后才开口道:
“此事若是你敢向其他人提起,老夫就杀了你这个不孝子!”
教训完王获,王莽平静下来,重新转头看向长安城。
马蹄嘚嘚,长安城终究还是消失在了他视线之中。
这一刻,王莽心中的宏图壮志似乎也随之消失了。
突然,路旁传来了乞求的声音。
“车里的官爷,行行好,我们一家已经好几天没吃饭了。”
王莽愣了一下,转头看去,发现有一家衣衫褴褛的三口子,正跪在路旁。
“停车。”
王莽走下马车,扶起三人,闻声询问:
“尔等是哪里人士,为何在长安城外乞讨?”
三口之中的丈夫颤声道:
“我等原本是河东蒲阪人士,前不久家中土地被人强占,前往县衙求告无门,只能一路乞食前来长安。”
王获在旁边听着,忍不住开口道:
“难道你们就不能去找上官继续告发吗?”
那丈夫苦笑一声,开口道:
“这位小公子有所不知,县令大人就是知府大人的门生,您说知府大人能理会我们么?”
“更何况以我们的身份,连知府衙门都进不去!”
王莽听完,不由默然。
大汉取士有多种,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察举制,俗称“举孝廉”。
所谓孝廉,就是孝顺廉洁。
所有的地方官都拥有举孝廉的名额,朝廷会派人下来考察。
这里面能灵活操作的地方就很多了。
地方官一般举荐的,都是当地的大族子弟。
这样能够交好当地大族,在这些大族的配合下就能更容易治理地方。
也可以举荐其他官员的子弟,我举荐你儿子,你儿子将来再举荐我孙子,如此代代相互举荐,形成一个个利益共同体。
面前这一家人碰到的情况,便是这种利益共同体在河东的体现。
谁会为了几个蕞尔小民的几亩田地,破坏掉这种关系到自家子孙后代将来的利益关系?
至于朝廷派下来的考察官员,本身也是举荐出身居多,自然乐得卖个人情。
今天我给你王家一个面子,将来你王家子弟当官出仕了,在其他事情上还我这个人情。
至于这种人情交易导致官员才不配位让国家发生损失……
反正大汉是皇帝陛下的,跟我们这些臣子有什么关系?
臣子们家族获得人情,将来有人帮忙,子孙好办事好升官就行了呗。
就连王莽本人,也是举孝廉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和寡母寡嫂居住,抚养侄儿长大,这是大孝。
身处王家这种顶级权贵家族,却生活清贫,这是大廉。
有了这种名声,王莽才能在三十八岁的年纪就成为光禄大夫,并接任大司马。
但王莽这些年读的圣贤书,还有他内心之中的理念,面对这刺痛人心的事实时,依旧让他感到一阵阵的羞愧。
王莽招了招手,让管家拿来一些食物和衣服,交给对方。
“好好活着。”
这一家人感激涕零,对着王莽连连磕头,目送王莽坐着马车离去。
不曾想,王莽的马车前进了没几里,路旁竟然又出现了许多流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