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62小说网 > 历史 > 买活 > 866 知识印刷厂的大单

买活 866 知识印刷厂的大单

作者:御井烹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10-31 12:21:55 来源: 62小说网

( ) “你真亲眼看到了?满脸都发了杨梅疮?”

“真真的!全都是大泡,瞧着可怕人了,也不像是出水痘,出花子,那不是杨梅疮是什么——还真别说,还好我们都种了牛痘,不然看到别人满脸发起花,那不是真要吓死了!还不得赶紧出城去‘跑花’!”

“真要这么说,南洋这里天气这么热,要发花了,人死了烂得又快,那真没法看了!该走,是该走。”

“就是呀,所以我说么,是杨梅疮也好的,去打一针就行了,反正也死不了人——就是倒霉,以后要成亲是难了,那家人哭得厉害呢,都说他们家一直规规矩矩的,绝不会钻小树林,一口咬定就不是去票唱染上的。”

哐啷哐啷,这是近在眼前的机器运转的声音,远方还不断传来了发电机运转那低沉的马达声,油墨味熏蒸在空气之中,散发着一股异样的臭气,随处可见油墨和纸屑粉尘在空气中飞舞着缓缓落地,天气虽然炎热,但工人们却都还是严严实实地佩戴着口罩,还在口罩下头大声谈天,“这话谁相信?不是都说了吗,这东西除非是母亲传染给婴儿,或者是双方的伤口碰在一起,否则,多半都是干那事儿来传播!”

“就是啊,这一户人家以后可不都不好找对象了?那家人的女儿眼睛都哭红了,听说第二天就走了!”

“走了,去哪啊?”

“这就不知道了,儿子出海去了,还说要老子也出海——出海还行,出海就不太讲究这一套了,海上烂鼻子的水手也不是没有,不能说不许他们活啊!”

“是这个理,但是好像老子也没去,说是年纪大了,不敢去,反正他们家现在就老两口守着,还是和以往一样过日子。”

“他老婆子也不跑?”

“跑啥啊,从来没工作过的,年纪又大了,生不了孩子,跑走了还找谁过日子呢?也就这么一起过了,反正他老头子是做账房的,又不碰什么吃食,治好了还是照样上工。就是街坊都说,最好是让他们搬走,我们那一片大家都是安生过日子的,没得住个行为不检的,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啧啧啧啧!”

不但脸上带着口罩,头顶也带了帽子,把头发丝儿都藏得严严实实的,身上反穿着棉布罩衣,虽然天色微亮,天气还不算太热,但大家也都是汗流浃背,时不时就有人从外头提进一桶水来泼洒,把凉井水洒在水泥地面上降温,同时也让飞舞的粉尘能被吸附到地面上。

师傅们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手上却仍是稳定,推动着拉杆,把沉重的机器转盘通过皮带转动了起来,一张张洁白的巨大纸张,也随着被送入了机器深处,再吐出来时,上头已经印刷上了清晰精致的图像,栩栩如生,甚至要超过了绝大多数手工孤本中自配的插画。一张没有裁剪过的‘原纸’上,印了大约能有二十张以上的插图,也就是说,拉杆的每一次转动都能生产出多份书页,可以很容易地猜想到,经过一天的劳作,如果不算换版的时间,这么一台机器制造出数百本书,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当然了,换版还是需要不少时间的,所以印刷厂是个很讲究规模效应的地方,可以很容易地想到,如果同时拥有数台机器、十数台甚至是数百台机器的话,那么就减少了不必要的换版损耗,除了给机器冷却、上油和灌墨的时间之外,工人可以通过班倒的方式,夜以继日地不断生产书籍。一个印刷厂日产上万本书恐怕都不是问题——到了这个规模上,卡住印刷厂产量的,已经不是机器的性能或者是工人的数量了,而是纸张的数量,可以这样讲,现在多数印刷厂的产能都没有达到极限,就是因为纸张的产量还没有完全提升上来呢。

随着工人们的劳作,印刷后待裁剪的原稿,很快就在洋铁皮盘上堆起了厚厚的一大沓,这时候,伴随着钟声,工人们纷纷从机器边离开了,给已经在发热的机器一些冷却的时间,他们熟练地把巨大的洋铁盘送上推车,一个推、一个拉,逐渐汇成一队,把原稿运往装订车间,而维修工也过来检查机器的情况,有些师傅只出一人去运原稿,另一人站在机器边上,对维修工反馈着机器今天的问题,“有点卡,加墨不顺畅,废了两张大纸才调整过来,好像是加墨口有点堵!”

维修工一般是两人一组,其中女维修工的身材尤其娇小,手腕甚至能直接怼进加墨口里去检查,当然,这么做是不提倡的,但只看矮个子女维修工的数量,就知道这种不规范的操作依然很普遍。他们在机器中巡逻着,脸色严肃地查看着情况,而清洁工抓紧机会,拎着水桶和拖把冲了进来,洗刷着地面上的污水,把粉尘凝成的泥点儿及时的清走。他们一上午基本都在各车间轮流清扫,因此,各印刷车间的休息时间也是彼此错开的。

“热水来了!”茶歇处,已经有人又运了一桶桶的热水过来,往里头倾倒着一整袋的白糖,“薄荷叶呢?薄荷叶捣了没有?”

“来了来了!”

被捣得烂碎,散发着苦涩芬芳的植物汁液被倒入了温水之中,印刷工们纷纷打开自己的水杯,让师傅们给他们倒糖茶,同时拍拍手去拿米糕吃,食堂的师傅们也没有片刻的休息,他们从太阳还没升起就一直忙到了现在,分做两班:第一班来烧水、蒸米糕,供应一上午的茶歇,第二班则是煮椰浆饭、炸小鱼、花生米,调和鱼露来做拌饭酱,同时清洗西红柿和黄瓜,这会儿,小工已经抱来了成捆的,清洗过的棕榈叶,戴上口罩、抄起饭勺,开始分饭扎包了,一个椰浆饭包,一根洗好的黄瓜或者是西红柿,这就是印刷厂给工人们供应的午饭。

一整个上午,从天还没亮到长午休之前,厂子里每个人都不会闲着,都有自己的事做,这些车间绝非全部,除此外还有采购部、运输部,也都在忙忙碌碌各尽其职,没有人能够偷懒——谁一偷懒,他的环节卡住了,整个生产就都立刻会觉得滞涩起来。张坚信每次走进印刷厂,都能感受到一种奇特的美感:人和人可以用这样的形式‘组装’在一起,再配合上一两样不算太超前的机器,生产效率居然就有如此大的增加,把书本的产量从一天数百本,一下就提高到了万本的级别。

“之前您来问过的图画版教科书,现在正在下机,估计再有个五天就能完全交货了。”

在他身边走着的,是印刷厂的常务主任,同时也是知识教的教内干部——知识教的确不得拥有教产,这是莫祈平一开始就定下的限制,包括现在他们的教堂所在,也都是‘限制用途租赁’,也就是说,官府用一文钱一年的象征价格,把这片土地租给知识教,但知识教只可以在上头从事符合基本教义的行为,不得依托这片土地进行盈利。

这就使得知识教的教堂,无法和其他教派一样,拥有大片的附属田庄来供给教士们的生活,知识教教士的报酬,有且仅有宗教委员会拨下的那些,这也是限制知识教扩张的一大原因,教派扩张对知识教来说,在人事上反而是负担,经济上也没什么好处,教士扩编从报上去到批下来,有漫长的过程,反而是很多知识教徒,他们自己学会了一些本领之后,返回家乡去传教,通过教导知识和布置苦行,收取乡亲们的一点供奉,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也不用给知识教上供——知识教又不接受教徒的捐献,因此,他们的日子过得还很不错呢,有时候比知识教的教士收入都高。

不得拥有固定资产,当然也就没有港口商铺收租的事情了,知识教可谓是两袖清风,他们唯一的教产就是一间印刷厂,土地也还是租来的——印刷厂是一定要有的,原因也很简单,知识教要印刷的教材实在是太多了,目前来说,各族语言的教材就属他们接触得最繁多,比如一本《语文一》,华夏内部能用几个版本啊?不管说的是什么土话,正所谓,书同文,车同轨,华夏这里通用的文字都是汉语,这样华夏内陆印刷得最多的教材肯定是汉语教材了。

但在知识教这里,一本教人用拼音的《语文一》,就需要各种不一样的版本,而且教材还不能简单的翻译使用,就光是这一点,仔细掰扯起来能折腾死人:有些地方,如高丽、东瀛、安南,已有了自己的民间文字,虽然贵族们还是在用汉语,但知识教正是面向广大民众去扩大知识的,因此就需要以民间文字为载体的教材,这还算是好的,直接翻译一下就行了,但有些小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语言也比较冷僻,那么要通过看图说话来教导拼音乃至汉语,教材甚至都要重新编写!

不然呢?根据汉语官话设计的看图说话,囊括了所有的声母韵母,比如波浪,就可以认识波这个字的声韵母……但不能确保同样的图画可以囊括另一门语言的所有声韵母啊!在南洋这个族群繁多,语言复杂的地方,知识教想要传教实在并不容易,就这点来说,莫祈平等人倒也算是呕心沥血,劳苦功高了,光是教材都不知道编写了多少本。这些教材,版本繁多,而且印量还都不大,如果不是自己持有一间印刷厂,很少有厂子愿意接这么琐碎的活儿。

就这样,在现实的考量下,知识教拥有了唯一一座教产,而且是被允许自负盈亏的:印书在买地不算是很贵的开销,但凡事就怕上规模,如果都由买地拨款来给知识教印书,那就等于是开了个口子,让知识教可以掏空宗教委员会的预算。如果规定预算,那么教材总数必定会比应有的低,按照买活军不和人性对着干的准则,宗教委员会让知识教自负盈亏,也允许他们承接别的印刷业务,用利润来填补印刷教材的支出。

不得不说,知识教原本的祭司们也有能人,印刷厂打从投用那天开始,业务就是蒸蒸日上,光是印刷教材就足够收支平衡,甚至还有利润来补贴教士们,扩大教士的编制——

说穿了也很简单,知识教只能按编制数目来准备免费教材数量,比如说,现在他们准备去安南传教,派去一个祭司,那么这个祭司最多也就只能带个一百来本教材上路,过去免费分发,再多了就不合理了。但实际上,安南对教材的需要又怎么可能只有这么一百本呢?

安南的知识教徒回去在自己的村子里传教,都能带个几十本的货出来,而且由于买地书籍的报价十分便宜,知识教又的确能带来好处,大家的购买意愿非常的踊跃,很多村民即便自己看不懂,也愿意买上一套经书供奉在家里,他们可没想过免费得,都是做好了出钱的准备的,哪怕是价格更贵一些,也都愿意承担。

这样的话,市场不就来了吗?而且这还是独门市场,汉语教科书倒是到处都有得卖,但小语种的教科书,除了知识教这里有出之外,其余地方是很难看到的。因此,印刷厂这里终年都是忙碌,就光靠教科书已经赚得盆满钵满,陆续扩建车间、购买机器,算是这清苦的知识教中,唯一一个富得流油的产业了,在厂子里上班的印刷工,也是与有荣焉,出去都觉得自己高人一头——不但收入丰厚,而且是为知识教做事,做工就是积功德,这样的好工作还能上哪找去?

买活军的地盘,文风非常旺盛,光是美尼勒城的印刷厂就有四家,不过,张坚信对比过印刷质量,的确是知识印刷厂的书籍更胜一筹,他认为这和工人的质素也脱不开关系,知识印刷厂的工人都是虔诚的教徒,虽然是工人,但却都保证了学习的习惯,印刷厂的工作效率、出品质量都是遥遥领先,别看日产量这么高,但却很少有错版书出现,这是难能可贵的。

更难得的是,印刷厂接单不看单量,并不会只做大单——觉悟高,凡是新语种的教科书,都是立刻优先安排下印,整个厂子都知道,他们存在的意义,首先是为了帮助传教,而不是单单只为了赚钱——工人能这么讲理,这是不是打了那些贵族们的脸了?让他们知道,人的素质和血脉没有丝毫的关系,只要有充足的教育和物质条件,人人都能表现得文雅得体,摆脱那匮乏所带来的贪婪和短视。

张坚信是很乐于见到这一点的,他本来就是更亲民的那种神职人员,理所当然,他对工人的尊重,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印刷厂上上下下都很喜欢他,工人们亲切地叫他‘张师傅’,和他分享着城内出现杨梅疮的消息,以及引来的小小恐慌——张坚信决定稍后就去那个街区走一趟,开个班告诉大家该如何应对传染病,以及区分杨梅疮、水痘和天花,再做个热带地区的防疫小讲堂。同时,常务主任也一再对他确保,他半个月前下定的那么几百本空白的教科书已经下印了,很快就能装订出来。

“真是个好主意,语言人口小于两千的族群,与其特别制版,不如通用空白教科书,让教士们手填对应拼音就行了。这能省下不少时间!”

主任高兴地说,邀请张坚信留下吃饭,他要用发酵了的椰汁灌醉张坚信——这让张坚信会心一笑,当然,买活军不提倡饮酒,更别说这是工作时间了,不过,都是用椰壳装着,在椰青里混合一点椰子酒,大家也很难发现破绽,工人师傅们风趣地称这种行为是喝‘发酵椰汁’,要做工的人不敢喝酒,但管理层有时候喝了椰汁,会睡个长午觉,起身时还能看到两颊的余红,闻到一点酒味——“发酵了的,不是喝酒,是那椰汁有点发酵了!”

“我是来下新订单的。”他没有板着面孔训斥主任,而是直接跳掉了这个话题,从怀里掏出了一卷手稿,“图画书——倒不是教科书,但是,在美尼勒城里,说到图画印刷,没人能比得上咱们知识印刷厂——陈大哥,这是我在老家的一个朋友想下的订单,虽然制版工作量大,但是,单量不小,而且他保证能多次再版,工费也绝不少给,更重要的是……”

这个热心肠的好教士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更重要的是,我欠了这朋友一个情,所以得帮他来问问工期——”

陈主任和张坚信的关系非常好,因为张坚信曾免费帮他儿子补习过两个月数学,一听到是这样的情况,张坚信有人情在里面,他立刻就拍起胸脯了,“那没得说,都是印书,印谁的不是印?只要内容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一定给你印得又快又好!”

说着,就从张坚信手里接过了手稿,粗略地翻看了起来,这一看,他的眉头挑起来了,“这是——这是经文故事啊?啊?”

他诧异地看着张坚信,下巴有点掉下来了,“你想用我们知识教的印刷厂,印——印移鼠会的经文?而、而且,这……这尺度这么大?”

好教士似乎不为他的情绪感染,闻言只是露出了腼腆地微笑。

“难道不可以吗?”他的笑容好像在反问,“为什么不可以呢?”

陈主任居然想不到话来反驳他,他考虑了很久——他认为,自己还是低估了张坚信这个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