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四和洪皓远所带援军一杀入战场,形势立即突变,清兵立马处于围攻之中,在远处指挥作战的谭泰立即对库海道:“大势去矣,快逃!”
两人在护卫保护下拼命向临清方向逃窜,主帅一逃,战场更是一边倒,清兵处于被动挨打局面,但清兵作恶多端,不敢跪地求饶,只有力战,徐清率领大家又一番拼杀,才将鞑子歼灭,只俘虏了三百鞑子,其中鞑子副将托齐被俘。
徐清、郭京、欧阳峰、黄四、洪皓远以及新任六营营长段天威,还有刘一刀等将士将六营营长展清扬以及邓药子、唐七等许多战士的遗体收殓起来就地掩埋。
残阳如血,这场战斗对民生军来说可谓一场大胜,一场奇迹之战,必将在民生军战史上留下光彩夺目一页。
徐清等侦察营将领以区区不到千人之兵竟然成建制歼灭鞑子一路两万人的大军,真是不可思议之战。
徐清等人只是以救乡亲为己任,抱着必死之决心救人,却未想到取得如此之大胜,真应了王凌那句话,不怕死的人才配在这个世界活着。
徐清一面派人将捷报骑快马报与周川与王凌,让后方立即派人来接收和安置难民,一面布置打扫战场。
周川给每个营五百人的规模,徐清已来不得请示和其它将领决定将每支侦察营扩大至四千五百人规模以适应夺回临清战役的需要。
六个营,兵员从不足一千增加到了二万七千人,另外招收一万人做后勤。
简直是飞速扩军,这便是战场形势的需要,即便如此,面对还拥有八万军队的阿巴泰,徐清他们还是处于绝对下风。
徐清令全体人员饱餐战饭,主要是馒头、米饭和马肉,所有临清百姓饭食一样,因为清兵劫掠的东西很多,足够大家吃一些时日。
第三日,徐清等六个营长集合队伍,每支队伍都齐装满员4500人,相当于一个师的兵力,女子战队留了下来,由邹刚率领,并提拔那一个幸存下来的红魔女古雪娇为副队长。
邹刚率女子战队保护乡亲并等待王凌派人来安置百姓。
一切安排妥当,徐清等将领率队前往临清南水门寻敌作战。
当徐清率队到达临清并将六个营分别驻扎在南水门、钦明门、景岱门、东水门、宾阳门、威武门附近时,周川的一万大军和五万民兵已经于前一天到了。
周川此时是既高兴又羞愧,高兴的是出发时的六个班变为六个齐装满员师,共计二万七千余人,六个班长连克李率泰、谭泰两员大将并全歼谭泰所部二万余人,手下英雄了得,统率自然高兴,关键部下发挥太好,反而衬托主将无能了。
自己的政委郝泉也因为救馆陶之功从自己这里分走独立成师,真是后生可畏啊!
自己手下将领连立奇功,周川这个领导可不是滋味,出兵以来寸功未立,哪里还坐得住,更坐不住的是手下这四百位特战队战士,前方捷报频传,弄的大家心急如焚,加快行军速度,比原计划提前一天到达靖西门、西雁门附近。
由于各路大军需要协调,周川虽心急如焚,也不敢冒然进攻临清城内八万清兵,他要等王凌、郝泉队伍到来会商攻城之策。
王凌带领亲卫团,厉海二团,郝泉的三师,宣教二师也加快行军步伐,于徐清到临清第二日到达绥远门附近。
王凌召开了军事扩大会议,会议参加人员有亲卫团团长张雪,民生军二团团长厉海,民生军三师师长郝泉、副师长连光耀,民生军宣教师二师师长吕世倩、副师长李师师,民生军特战团团长周川、副团长杨虎,还有原周川的六个侦察班,现在的侦察营各营营长徐清、郭京、欧阳峰、黄四、洪皓远、段天威等相关将领参加了会议。
为了攻城指挥便利,根据立功大小,对现役兵员进行了临时整编。
民生军二团厉海团长职务不变,人员扩至4500人,待立战功升为师长。
民生军三师已整编完成,不变。
民生军宣教师已整编,将人员补齐4500人。
民生军特战团团长周川升为民生军第四师师长,副团长杨虎升为副师长,人员定为4500人。
徐清升为第五师师长,郭京升为第六师师长,欧阳峰升为第七师师长,黄四升为第八师师长,洪皓远升为第十师师长,段天威升为第十一师师长。
张雪侍卫团职务不变,人员增至4500人,待立功升为师长。
其它多余人员全部编为民兵团,负责后勤,总负责由杨虎兼任。
王凌实在高兴,出发时周川一个团,王凌随后增援了二个团,共1500人,现在整编以后人员作战人员达到人了,后勤人员也达到五万之多,真是飞速发展,飞速发展啊。
虽然和阿巴泰的八万大军比起来还处于劣势,但手下将领因为馆陶之战,南水门外李家坡之战,庙村之战三场大战的胜利,已是斗志昂扬,求战心切。
王凌将这十三个师,其中侍卫团、厉海团虽是团级,但人员已是师级配备,只待立了战功便升为师级。
经过慎重考虑,王凌决定先攻打靖西门、西雁门、绥远门这三座门进行试探性攻城。
靖西门由周川师攻打,西雁门由张雪侍卫团攻打、绥远门由厉海团攻打。
王凌当然是让这三支寸功未立的部队攻打了,毕竟这三个人都是自己心腹爱将,照顾之意明显。
王凌刚安排完攻城事宜,忽然侦察兵来报,砖城镇定门方向来了一支明军,打的旗号上一个大大的石字,好像也是来攻打临清城的。
王凌顿时和众将领愣了,明军将领都胆小如鼠,遇见鞑子都躲的远远的,真有不怕死的明军,也未听说明军里有姓石的大将啊!
这位石将军究竟何人?且听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喜欢王凌在明末请大家收藏:()王凌在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