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大明的官,当红保军的官,这……这……还不是造反?”邓藩锡小声嘀咕道。
站在他旁边的同知陈玄之应道:“这不是造反,是开给垂死大明的一剂猛药,这话意味深长啊!”
推官李昌期道:“乱世用重典,病急用猛药。平虏将军说的不错!”
监军参议王维新点头道:“没有红保军、民生军的救援兖州城,你我连同家人都已死无葬身之地,哪里还有机会在这里给平虏将军叫板。靠皇上、靠官军,兖州城早已是血流成河,不复存在了。”
听着这几位下属的议论,邓藩锡竟然深以为然,然而,他是兖州知府,别人可以这样说,而他却不能。
“我该如何?”
此时,大堂内的大明众官吏除了张国维、王永吉外,其余的官吏全在心中思考这个问题。
如何站队?辞官回京还是归顺红保军?
众人正焦燥不安时,贾开宗又展开一纸宣布:“红保军临时政务管委会任命贾开宗兼任兖州知府,陈兴言任济宁知州,董焴任东平州知州、路如瀛任曹州知州、徐应芳任沂州知州,王丽任滋阳知县、陈翔龙任邹县知县……”
名单念完,竟有一半官员来自东昌府,也难怪,政务人员全从宣教师抽调,宣教师兵员来自“解放区”,毕竟东昌府各州县刚被“解放”过来。
其中很多女官,比如王丽、崔宛如、古雪娇等。
对于王凌这个穿越者来说,女人任官稀松平常,而在三百多年前的大明人看来,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在张国维等人来看,这王凌纯是小孩子胡闹,把国家大事当儿戏。
虽然朝廷现在无可战之兵,但若治理地方,张国维等人则认为他们要比王凌这帮泥腿子加农妇加小孩要强的多了。
所以当贾开宗名单念完,张国维、王永吉、邓藩锡等人嘴角满是鄙夷的表情。
邓藩锡心道:“王凌也不过是个秀才出身,如今又派一个秀才来对我们颐指气使。”
贾开宗少年聪明,不费吹灰之力考中秀才,然而在考举人的道路上屡试不第。
而眼这一大帮官僚无一例外全是进士出身。
面对这些天之骄子,贾开宗确实有些气短。
也是跟了王凌,才有机会见到这些权贵之人。
虽然气短,但想到王凌,想到战无不胜的民生军,想到大杀器,想到民生军的宗旨,又想到这些大明的天之骄子把国家弄得腐烂不堪、民不聊生,不由得昂起头来。
贾开宗提高声调道:“自即日起,原兖州知府降为同知,原所辖各州知州降为判官,原所辖各县知县降为县丞,其余原官员职位不变。不过即日起原官员必须听命于新任命的官吏及红保军政务管委会。”
明清官职都是九品十八级,知府是正四品,同知为正五品,从知府降为同知却是降了一品两级,从正常升调来说降的有点大。
至于其他官员如府同知、州判官、县丞本来明朝便没置两人或两人以上担任,多一个自然无妨。
石红玉、贾开宗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们考虑的只是首先要将府、州、县的正职让出来,至于降几级?那不太要紧。
石红玉、贾开宗甚至王凌都可能对明朝的九品十八级以及纷繁复杂的各种官职名称也不甚了解。
所以他们才不管降几品几级呢。
贾开宗的话音一落,大堂上竟是一片惊叹声。
为什么惊叹?
怎么能不惊叹?这石红玉除了动了几个正职,其它官吏一概未动,这能不惊叹吗?
原来以为地塌了,天变了,谁知最后却是该干嘛还干嘛。
这真是既惊喜又意外。
然而惊喜之余,又觉得石红玉此举意味深长。
就在众官吏,众进士,众天之骄子都在心里盘算自己的小九九时,只听石红玉轻咳一声言道:“诸位,今日便到此结束,你们的会议可以继续,我们的人明天正式上任,希望各位大人配合。”
石红玉说完,竟然意味深长的莞尔一笑,便和贾开宗、李师师等将领在潘可的卫队保护下离开了府衙。
石红玉等人一离开府衙,顿时,大堂里便如开了锅一般。
有大骂的,有大笑的,有庆幸而窃窃私语的,总之,众人各怀心思。
但嘈杂过后,众人又齐刷刷的看向张国维、王永吉、邓藩锡三人。
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我们该当如何?请领导指示。
张国维示意众人安静后道:“兹事体大,大家稍等,我与修之(王永吉字)、晋伯(邓藩锡字)商议后再作定夺。”
张国维等三人来到知府邓藩锡的书房商议对策。
张国维道:“看来石红玉要彻底倒向王凌了,这事我会向皇上禀报的,明日,她会派官吏接管府州县,我们该如何应对?”
王永吉怒道:“这是造反,我要有兵非诛杀她不可。”
邓藩锡无奈道:“修之兄,说气话又有何益?关键是应对之策。”
王永吉道:“他派他的官,我干我的事,没有皇上发话,听他个屁!”
张国维道:“硬杠肯定不行,但我们变通一下,和他们虚与委蛇,直到陈阁老他们来到兖州再做定夺。”
邓藩锡道:“此法可行,我们既不接受他们管辖,也不否认他们管辖,既不听他吩咐做事,也不和他争吵,这样拖延三天五日,等陈阁老过来,应该可以!”
张国维道:“那就这样决定,大厅都是你的下属,晋伯你去安排便是。”
邓藩锡心道:“真是老狐狸,我这样安排,出了问题自会全推到我的身上。”
但是又无别法,谁让他是兖州知府呢?
兖州知府邓藩锡到大堂做了一番安排,众官吏便散了。
内阁次辅陈演很快便会到达临清,兵部尚书张国维,山东巡抚王永吉见已安排妥当,便又匆匆赶往临清州,不,现在王凌已改成临清府了。
(未完待续)
喜欢王凌在明末请大家收藏:()王凌在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