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率领文武大臣迁都长安,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九月,刘邦下令诸侯之子迁徙到关中,以巩固新都,并下令修建长乐宫。
长乐宫是在秦代兴乐宫基础上兴建起来的一组宫殿,在萧何监理下,工程很快完成。
随后,刘邦把老爹刘太公、老婆吕雉、儿子刘盈以及戚夫人、儿子刘如意统统迁入了长乐宫,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
有句话叫做:“没有受不了的罪,却有享不了的福。”刘邦的老爹刘太公犯了想家的毛病。
刘太公住不惯豪华宫殿。
其实不难理解,你看现在农村的老人,去城里儿子高楼大厦家里去住,他也住不习惯。
好多老人觉得在城里没有人说话,邻居老死不相往来,不如在农村,老乡亲们在一起热热闹闹多好!
刘太公恋家,三番五次对侍卫说要回丰邑。
刘邦看出了老父亲的心思,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召来能工巧匠吴宽:“吴师傅,你带人去我老家丰邑,把我家的房子,邻居,街道、桥梁、田野,用画笔1:1描绘下来。”
古代工匠身兼画家本领,比如画家齐白石最早就是做木匠活的。
原来刘邦要把丰邑的家乡场景仿制出来,选择在郦邑这个地方建造好,让老父亲居住。
房子街道场景仿造的栩栩如生,刘邦又把家乡老百姓迁一部分过来,陪伴在刘太公身边唠嗑,解除老爹的寂寞。
最后刘邦改郦邑为新丰宫。
自此刘太公再也不嚷嚷着回老家了。
……
长乐宫:刘邦让三名侍女洗脚丫子。
太监赵挫尖着嗓子传话道:“皇上,博士叔孙通求见。”
“奶奶个腿,我一洗脚准有人求见,这特么成了规律。”刘邦没好气嘟囔着。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叔孙通。叔孙通复姓叔孙,单字通,薛邑人,即今山东枣庄人。
年轻时,叔孙通拜孔子的第八世孙孔鲋为师,学习儒法。
叔孙通可没他老师孔鲋正直和高风亮节。
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鲋把所有的着作藏在了墙壁夹层内,使孔家的经典书本免于浩劫。
叔孙通最初是秦朝的待诏博士,博士是指知识渊博之士的意思,即百事通。
陈胜吴广起义后,秦二世问大臣们发生了什么事,有的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了,有的说是盗贼造反。
秦二世就问叔孙通怎么看这件事?
“皇上,区区一帮毛贼,何必把他们放在唇齿之间,各处郡守就把他们拿下了!”
秦二世一听十分高兴,随后把说陈胜吴广造反的人统统罢了官,叔孙通受到了奖赏。
从此“何足挂齿”这句成语问世了。
事后同僚们纷纷指责叔孙通不讲真话,专挑皇帝爱听的话说,不讲原则糊弄皇上。
最后叔孙通害怕秦二世找他的毛病,打起铺盖就偷偷溜走投靠了陈胜。
陈胜吴广被镇压后,叔孙通转身投奔了项梁。
项梁被章邯打败自杀后,叔孙通转身投靠了项羽,后投义帝麾下。
项羽失败后,这不投奔了刘邦。
这次叔孙通求见刘邦,是要为朝廷制定礼仪。
叔孙通拜见刘邦道:“皇上,我听说您的文武大臣不讲礼仪,尤其是那些武将,喝了酒耍酒疯,有的往大殿上尿泡,有的用剑砍宫殿的柱子,没有君臣之礼。”
“叔孙先生,你说的一点没错,这些大老粗不懂文明礼貌。”
原来刘邦腻歪秦朝的严苛法律和繁文缛礼,把秦朝礼仪废除了。
还有刘邦最厌恶儒生,有一次还往儒生帽子里尿尿。
这些事叔孙通早就了解,为了避免给刘邦留下酸儒印象,他这次见刘邦时,特意脱下宽松长袖的儒生服,换上了短衣窄袖的楚人服饰。
刘邦果然对叔孙通增加了五分好感,满口应允让叔孙通试试看。同时提出礼仪宜简单好学不宜太繁琐。
“皇上你放心,三皇和五帝的礼仪各不相同,我根据秦朝礼仪,结合咱们大汉朝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汉家礼仪。”
刘邦点头称是,道:“先生去组织人选演练吧,等演练差不多了,你再训练这些文臣武将们。有什么要求尽管提,朝廷全力支持你。”
叔孙通拜辞而去。
……
汉朝的礼仪均来自孔子的故乡曲阜,这里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
叔孙通赶赴曲阜要召集三百名儒生,帮助他一起制定汉家礼仪。找来找去还差两人。
最终还是凑齐了两人。
谁知这二人讥笑叔孙通只会钻空子拍马屁谋取利益。说他伺候了许多领导,是个投机者,不是真正的儒家大师,拒绝跟着他混!
两个儒生还说:“战争造成的死人没下葬,伤者还在流血,制定什么礼仪?
百年盛世才有资格讲礼仪。到处是像你这样的小人,和谁讲礼仪?”
二人坚决不加入叔孙通团队。
叔孙通无奈摇摇头,“真是酸儒,不识时务,莫非离开你二人就不制定礼仪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