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62小说网 > 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82章 神算子刘伯温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82章 神算子刘伯温

作者:酷酷的橙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10-30 19:56:39 来源: 62小说网

( ) 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说法,说的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被世人比作诸葛孔明。

可想而知刘伯温对大明王朝的重要性,甚至于朱元璋把刘伯温比作自己的张良。

刘伯温除了是大明第一谋士,更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伯温具有比较系统的文学思想,在明初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从儒家诗教思想出发,强调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

既可以对下移风易俗,也可以对上讽谕劝谏。

其次,刘伯温贬斥元朝文坛的纤弱之风,力主恢复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对明初文风由纤丽转向质朴起了重要作用。

“刘伯温为浙江人,从小便聪颖出众,热爱读书,学习能力极强,老师十分欣赏他。”

“十二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十四岁的刘伯温入府学读书,跟随老师学习春秋经。”

“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

“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照本宣科诵读,不解其意。”

“刘伯温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

“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表一些见解,说一些前人没有说过的见解。”

“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伯温都能准确说明含义。”

“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刘伯温是一个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

“一部春秋经,刘伯温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刘伯温十七岁时离开府学,师从名士郑复初学习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

“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伯温的父亲赞扬,刘伯温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刘家的门楣。”

“刘伯温的祖父刘庭魂,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担任元朝太学上舍。”

“由于受到祖父的影响,刘伯温博学精通经书史书,还精通占星术。”

“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

“二十三岁的刘伯温赴元朝京城大都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

“由于元末兵荒马乱,战火连连,刘伯温在家闲居三年。”

“直到三年后,刘伯温才被元朝朝廷授为江西高安县丞,协助县令处理政务。”

“刘伯温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

“刘伯温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

“刘伯温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

“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迹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

“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

“刘伯温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朱棣:刘伯温在辅助太祖皇帝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明王朝得以建立,刘伯温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说对大明哪一個开国元勋最为钦佩,他毫不犹豫的会选择刘伯温,其个人成就令他敬佩。

刘伯温的个人成就有很多,其中的政治思想主要围绕仁义、民本、人才、法治、教育五个方面展开。

以建国为中轴,将社会公德、民本思想、重用贤才、依法治国、发展教育贯穿进入建设国家的各个方面,核心是儒家的仁义道德。

刘伯温不是只抱书本教条的腐儒,更是主张学以致用,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明朝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刘伯温有志于建功立业,对时运事变之大势最为关注,故而更关注程朱理学中关于理与气的关系话题。

刘伯温关于理、气含义及相互关系的阐释,既是对天下构成要素与变化原因的理解,也是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的理论基础。

刘伯温力主讽谕之说,提倡理、气并重,强调文学的时代风格,重视文学对社会的能动作用。

刘伯温的文学作品蕴含着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尚。

其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对于扫荡元朝文坛纤弱之风,为明初新一代文风之振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伯温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计谋大获成功。

北伐中原,成功帮助太祖皇帝完成帝业。

刘伯温在草创《大明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其法治思想和《大明律》法治宗旨几乎一致,对《大明律》的谱写打下了思想基础。

《大明律》在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的中华法律制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明代以前各个朝代法典文献编纂的历史总结。

如此重重,全都是刘伯温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敬佩不已。

“在刘伯温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

“对于百姓告发,刘伯温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但因为刘伯温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

“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刘伯温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辞官后,刘伯温返回青田。”

“随后朝廷征召刘伯温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

“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

“刘伯温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

“公元1346年,刘伯温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

“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

“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一些好友时常往来。”

“刘伯温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后,再度投入人群。”

“刘伯温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

“在杭州的四年当中,刘伯温和一些方外之士时相往来,也和一些饱读诗书的文人往来。”

“几年后,徐寿辉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刘伯温便带着家人回到故乡。”

“回到故乡不久,朝廷来了一封公文。”

“朝廷起用刘伯温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官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

“大元左丞欲招安方国珍,刘伯温认为方氏兄弟为首犯,不诛无以惩后。”

“方国珍贿赂官府,终被招安,并授以官职,反而谴责刘伯温作威作福。”

“刘伯温一怒之下辞官回乡,以表对元朝**昏聩的不满。”

康熙:刘伯温一生中斩了九十八条龙脉,幸好遗漏了属于我大清的龙脉,这才让我大清有入主中原的机会。

传说每个朝代都有专属的龙脉,帝王会将自己的陵墓修建在龙脉这个风水宝地上,以佑子孙后代的繁荣。

传言有一天,朱元璋做了个怪梦,梦里有条金龙直冲他而来。

惊醒后,朱元璋赶紧叫刘伯温来算算,这梦是凶是吉。

刘伯温掐指算了算,告诉朱元璋此梦不祥,表示有人会觊觎大明的江山。

好在此人现在还不成气候,只需要早日除掉,便可保江山无恙。

朱元璋问此人怎么除,刘伯温说断断龙脉即可。

朱元璋立刻命令刘伯温作为屠龙使者,前去寻找该祸患的龙脉。

一定要将朱家以外的龙脉全部斩干净,不能让它们威胁到朱家的气数。

据刘伯温推算,天下有九十九条龙脉。

刘伯温奉旨出发,寻遍全国各地,用各种方法破坏了这些龙脉。

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刘伯温破坏了九十八条龙脉,却漏了一条,那就是长白山的龙脉。

而长白山这条龙脉,就是他们满清的龙脉。

刘伯温是真的百密一疏遗漏了,还是故意放过的,不得而知。

斩龙脉本就是逆天而行,罪大恶极的行为,破了那么多的风水龙脉。

也许刘伯温是怕遭到反噬,为了老刘家的后世安稳,故意留了一手。

在他看来,明朝之所以能够反复经历多个皇帝的中兴,一次又一次从危难中脱困,继续走下去。

就是因为刘伯温的人为干预,否则明朝早就过不下去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如今这天下是他大清的天下,而他们皇家早已经派重兵严密把守长白山这条龙脉。

“1359年,朱元璋攻下金华,平定括苍山,听说刘伯温和宋濂等人的名声。”

“朱元璋便反复邀约刘伯温上任,刘伯温才出来效力,同时献上了《时务十八策》。”

“朱元璋十分高兴,特意修建礼贤馆用来安顿刘伯温等人,十分宠幸他。”

“一年后,刘伯温被朱元璋请至应天府,任命他为谋臣,向他请教征讨攻取的计策。”

“刘伯温认为张士诚执于防守,无需担心,应首先谋划攻击陈友谅。”

“陈友谅灭亡后,张士诚势力孤单,出兵就可平定。”

“然后向北方中原进兵,大业便可达成,朱元璋听完十分高兴。”

“正巧这时陈友谅攻下太平,并且沿江东下,声势十分嚣张。”

“将领们有的提议投降,有的建议逃跑去占据钟山。”

“刘伯温都不赞同,认为不应逃跑,应坐等敌军深入,然后一网打尽。”

“朱元璋采用刘伯温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前来,大破陈军。”

“朱元璋用克敌制胜的奖赏来赏赐刘伯温,被刘伯温推辞掉了。”

“之后,陈友谅的军队又攻陷了安庆,朱元璋这次打算亲自带领部队讨伐。”

“对此刘伯温极力赞成,于是立即出兵进攻安庆,全军西上。”

“陈友谅出于意料之外,大败朱元璋。”

“在战争期间,刘伯温母亲去世,刘伯温直到到战争结束后才请求回家安葬。”

“又正值镇守金华的苗军反叛,刘伯温来到衢州,替守将告示安抚各下属县,又谋划收复处州,这才平定了动乱。”

“方国珍一向害怕刘伯温,写信来吊唁。”

“刘伯温回信以宣示朱元璋的威势德望,方国珍于是前来进贡。”

“不久,刘伯温回到南京,此时朱元璋正准备亲自支援安丰。”

“但刘伯温认为还不可以出兵,朱元璋没有听取刘伯温的意见。”

“陈友谅乘机包围洪都,朱元璋十分后悔。”

“于是刘伯温亲自率军救援洪都,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

“朱元璋坐着胡床督战,刘伯温在侧旁侍候,忽然跳起大叫,催促朱元璋换船。”

“朱元璋仓卒地转移到别的船上,还没坐定,飞炮击中原来乘坐的船,立刻粉碎,朱元璋躲过一劫。”

“陈友谅以为朱元璋被谋杀成功,十分高兴。”

“可是朱元璋的船又在前进,让汉军将士都大惊失色。”

“刘伯温请求转移军队到湖口,扼守要道。”

“并且按五行相生克的关系算出金克木的日子,并决定在那天决出胜负。”

“战后,陈友谅逃跑而死。”

“其后,朱元璋攻取张士诚,北伐中原。”

“1367年,朱元璋终于完成帝业,基本与刘伯温所谋划的一样。”

张居正:刘伯温能够神机妙算,他的一生有七个预言,最后个个都说中了。

刘伯温预言,明朝的气数差不多到头了。

太祖皇帝曾经询问刘伯温,朱家的天下能不能一直传下去?

刘伯温回答,朱家会传万子万孙,不用担心。

这就是说话的智慧,最后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自杀,明朝灭亡。

刘伯温预言,太监乱政是明灭亡的内因。

太祖皇帝登基后,将二十多个儿子都封了封地,能够抵御外敌。

但是刘伯温觉得会引起战争,没想到确实如此,成祖皇帝取得皇位。

后来又设立了东厂和西厂,导致太监干政。

刘伯温预言,希望太祖皇帝处理冤案。

当时干旱严重,刘伯温观天象,预测会有祸乱发生,希望太祖皇帝处理冤案。

在刘伯温替太祖皇帝解决这件事情之后,瓢泼大雨降下来了。

刘伯温预言,要令法纪更加严明。

于是,太祖皇帝建立了洪武之治,名流千古。

刘伯温预言,在八年之内元朝会灭亡。

四十九岁时,太祖皇帝请到了刘伯温出马,做了第一谋士。

太祖皇帝问元朝什么时候灭亡,刘伯温预言八年之内。

果不其然,八年后,太祖皇帝建立了大明朝。

刘伯温预言,不要多线作战,要集中兵力去解决。

当时,太祖皇帝得到的疆土并不多,四面都是敌人。

刘伯温建议太祖皇帝集中兵力攻打一处,各个击破,但是太祖皇帝担心会有敌人背后偷袭。

刘伯温给了定心丸,说他们都以为自己是老大,不可能联合到一起。

果然,太祖皇帝攻打别人的时候,其他人都在看热闹,谁知道下一个轮到自己了。

刘伯温预言,不能摆脱小明王的称呼。

所谓小明王就是义军的老大,下面都是各有各的权力。

而刘伯温预言到,如果摆脱了小明王,这个人有可能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刘伯温的预言个个都应验了,并不是真的能掐会算。

而是很有智慧,通过精湛的学识去分析问题,眼光看的很长远罢了。

“1367年,朱元璋任命刘伯温为太史令,刘伯温献上了《戊申大统历》。”

“刘伯温观测日月星象,看到火星走到心宿的位置不动,于是请求朱元璋下达责备自己的诏令。”

“天下大旱,刘伯温又请求判决积压的案子,朱元璋就命令他平反冤案。”

“刘伯温还请求制定法律制度,制止滥杀,推行法制,并以此阻止了朱元璋杀人。”

“三天后海宁投降,朱元璋很高兴,将囚犯全都释放。”

“不久,朱元璋任命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

“刘伯温上书请求建立军卫法,在指定各地税收标准时。”

“各地税收均小有增长,唯独家乡青田县不增,因而在家乡留下美名。”

“朱元璋去汴梁,刘伯温和左丞相李善长留守南京。”

“刘伯温说要从宋元的宽容放纵中吸取经验教训,应该整肃纪纲。”

“同时命令御史纠察弹劾不要有所顾忌,凡是罪犯,不论身份,都要依法处置。”

“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污放纵治罪,李善长平时总是亲近李彬,故向刘伯温请求宽缓李彬的案子。”

“刘伯温不予采纳,并立即斩杀李彬。”

“刘伯温也因此事与李善长不合,那些怨恨刘伯温的人也交相诋毁他。”

“正巧这时因天旱求人进言,刘伯温上奏谏言,让投降的敌军纳入军籍,以避免伤和气,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

“正巧这时刘伯温的妻子逝世,于是他便请求告老回乡。”

“这年冬天,朱元璋亲笔诏书表彰刘伯温的功勋,召刘伯温赴京,赏赐很丰厚,追赠刘伯温的祖父和父亲为永嘉郡公。”

“朱元璋多次打算晋升刘伯温的爵位,刘伯温坚决不接受。”

“当初,朱元璋因事斥责丞相李善长。”

“刘伯温却为他开脱,说他是有功之人。”

“朱元璋听了,便让刘伯温做丞相。”

“到了李善长罢相时,朱元璋打算让杨宪当丞相,杨宪一直与刘伯温相处很好。”

“但刘伯温却公私分明,直言丞相一职需要公平公正的品格,杨宪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胡惟庸怎么样。”

“刘伯温毫不畏惧,直言道两人均不行。”

“朱元璋仍然认为刘伯温才是丞相之唯一人选,但刘伯温却只是告诉朱元璋要明心寻找,婉拒丞相之位。”

“在此后,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被朱元璋诛杀掉了。”

雍正:朱元璋大肆诛杀开国元勋,要不是刘伯温机灵,恐怕也难逃兔死狗烹的下场。

为了加强皇权,朱元璋不惜背上诛杀功臣的骂名。

连朱元璋主动邀请为官的刘伯温,都没打算放过一马。

朱元璋三番几次,对刘伯温动杀心,都被刘伯温巧妙躲过。

有一回,朱元璋终于下了决心要杀刘伯温。

刘伯温突然大喊自己有个字不会写,又让朱元璋不得不放过他,最终保住了一命。

朱元璋晚年时期疑心病越来越重,杀身之祸也降临到了刘伯温身上。

刘伯温聪明过人,不仅朱元璋怕他功高盖主,朝中其他大臣也忌惮他。

宰相胡惟庸,就是那个最忌恨刘伯温的人。

因为朱元璋曾问过刘伯温宰相人选的事情,刘伯温第一个说胡惟庸不合适。

于是在胡惟庸整日的煽风点火下,朱元璋把刘伯温叫去兴师问罪。

不巧的是,朱元璋在气头上,而刘伯温还迟到了。

当时的情况是胡惟庸找人诬陷刘伯温,在家赋闲期间到处屯田,大兴巫术意图谋反,搞得朱元璋只想杀之而后快。

当刘伯温来到朱元璋跟前时,朱元璋询问这些日子都在家干什么。

刘伯温不慌不忙地回答,他在家琢磨一个字。

这不按常理出牌的答案,扰乱了朱元璋的思维,顺着刘伯温的话,询问琢磨的是什么字。

刘伯温告知是一个赦字,朱元璋只觉得好笑。

这么有学问的人,竟然会不知道赦字怎么写,便提起笔在纸上写了个赦字。

刘伯温见状赶紧跪下磕头,高呼谢皇上恩典。

朱元璋这下才反应过来,原来刘伯温是在给他下套。

但君无戏言,何况白底黑字,朱元璋不能不认。

于是刘伯温捡回一命,赶紧跑回老家,从此再不过问政事。

相比于大明其他开国功臣被诛杀的下场,刘伯温的结局无疑于算是最好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任命刘伯温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封爵为诚意伯,俸禄为二百四十石。”

“次年,刘伯温被准许告老还乡。”

“刘伯温性情刚直,嫉恶如仇,与许多人不和。”

“刘伯温回到山林隐居,只能独自喝酒下棋,从不提及自己的功勋。”

“洪武八年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

“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

“御医开了药方,刘伯温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伯温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朱元璋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

“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刘伯温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伯温相当的心寒。”

“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

“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几天之后,刘伯温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刘琏和刘璟交代后事。”

“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病逝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

“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追赠刘伯温为太师,赐予谥号文成。”

“明世宗嘉靖十年,通过刑部郎中建议和大臣的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刘伯温所设计帷幄中策划的奇谋、夺取中原的大计,功勋之大,理应配享在高皇帝的神庙里。”

“后来嘉靖亲自下诏书同意了这件事,并让刘伯温的九世孙刘瑜应承袭伯爵爵位。”

朱元璋:伯温不愧是咱的子房,能够预料到咱在诛杀胡惟庸之后询问他的临终遗言。

刘伯温病逝后,其大儿子刘琏立刻马不停蹄的将一本天文书呈上来。

他询问后得知这是刘伯温生前的安排,并且知道了刘家子孙从此以后不会学习这门学问。

在得知消息的那一刻,他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毕竟如今天下已经太平,他也不再希望有人学习这本天文书。

后来胡惟庸被诛杀,他突然想起刘伯温可能会有临终遗言,询问刘琏果真如此。

刘伯温在临终之前,留下了如何治理天下的遗言。

想要天下安定,永保太平,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

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

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

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

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老百姓容易懂也容易遵守。

便可以避免百姓动辄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朝廷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

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大明朝永世太平。

要是原先的历史轨迹,他必须确保大明江山顺利传承,肯定不会采纳刘伯温的临终遗言。

但现在既然标儿可以顺利继承皇位,那他就可以听取刘伯温的临终遗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