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现代农业大学生们的穿越而来,明朝农业的产量得到了显着的提高。即使遇到小冰河时代的天灾,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令人担忧。毕竟,不可能全国各地都颗粒无收。
历史上的明朝的自然灾害,也是有的省份严重,有的省份较轻。只要有一部分地区丰收,农产品的产量就会得到提升,因为现代农业科技让亩产量翻倍增加,粮食和蔬菜总产量会远超当时历史产量。
并且,朱由校还大力发展种植玉米和红薯。
穿越而来的朱由校,非常了解红薯的种植历史——
在明朝万历年间,大约公元1593年,福建的商贾陈振龙,他是一位爱国的商人,在红薯种植这件事上为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陈振龙在菲律宾的异国他乡,首次目睹了红薯的独特魅力。
那是一种营养丰富、易于繁殖、高产量且耐旱的作物,其特性令他深感其价值。
陈振龙心生一计,巧妙地将红薯藤缠绕在缆绳之中,巧妙地避过西班牙人的审查,将这宝贵的种藤带回了他的故乡福建。
他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激动,仿佛已经看到了家乡人民因这一作物而欢欣鼓舞的场景。
他立刻将这一好消息上呈给福建的巡抚金学曾,并恳请其大力推广这一作物。对于当时明朝面临的粮食危机来说,红薯的引入就如同一场及时的甘霖。
尤其是在明朝末期,小冰河时期的降临使得灾害频发,而红薯的优越特性和对环境的适应力,使它在明朝各地都能落地生根,迅速成为农民的救星。
这一事件不仅为我国的农作物种类增添了新的色彩,也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红薯的广泛种植和传播,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至现代,红薯的存在依然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它是我们农耕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有力保障。
朱由校熟知历史:在16世纪,玉米的传播历程在中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据传,哥伦布在古巴首次发现玉米并将其带回西班牙,此后,这一作物便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随后,借助海上贸易的便利,尤其是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贸易往来,玉米从美洲传入中国。
在那遥远时光里,那些珍稀的玉米作为贡品,首次踏入中国宫廷的殿堂。而后,它们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了百姓餐桌上的新宠。
明朝时期,玉米的种植领域如春水般扩展至多个省份,为民众带来了新的粮食来源。
这种作物以其卓越的适应性和丰硕的产量,在民间广泛传播,其独特风味与丰富营养价值更是赢得了人们的深深喜爱。
朱由校还懂得:玉米种植技术简易且实用。
玉米是一种具有强大生产潜力的作物,其高产性和抗逆性尤为突出。在适宜的种植环境中,玉米能以惊人的产量带来可观的收益。
玉米不仅对干旱和高温等恶劣气候的抵御能力强,即便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也能维持相对较高的产量。
其米粒饱满晶莹,品质优良,细腻口感令人喜爱。百姓对其赞不绝口,其较高的商品价值更显珍贵。深受喜爱,成为餐桌上的佳品。
此外,玉米的生长周期相对较短,仅需90至130天即可完成整个生长过程。
这一特点使得玉米能够适应不同的种植季节,为种植者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空间。
玉米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特别是在抵抗干旱与恶劣天气的考验方面。
明熹宗朱由校推广现代优质玉米的种植,不仅助力农业,也令明朝粮食产量得以倍增,谱写粮食生产新篇章。
“爱妃,朕最近读了一些书,有了一些感悟。”天启帝朱由校看着美丽的皇后张嫣,眼中闪过一丝睿智。
“陛下,您有何感悟?”张嫣温柔地问道。
“朕更加明白了粮食的重要性。”朱由校感慨地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说过,‘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人类。’这句话让朕深思。”
张嫣微微皱眉,“陛下,您是说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吗?”
“正是。”朱由校点头道,“粮食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更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只有保证粮食的充足供应,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陛下所言极是。”张嫣赞同道,“那么,陛下打算如何解决粮食问题呢?”
朱由校坚定的说道:“朕已决意将粮食生产推至国家政策之重心,全面推进农业发展,致力于提高粮食的产量。
构建现代化粮食仓储设施,以确保粮食储存的持久性。如小麦可储存五年,稻谷和玉米的存储期限为三年,而食用油脂可存储二年,尤其是大豆,其保质期长达十年之久。
鉴于此,我们将加大力度,全力开展农业生产,以确保丰收的粮食充足供应。百姓们吃不完的粮食,朝廷将按保护价进行收购,储存以备不时之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