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7章 正国本(廿一)“伍子胥”
言谈间,二人已经抵达乾清宫。此时陈矩已经亲候殿外,一边将二位阁老迎上台阶抵达西暖阁外,一边低声道:“皇爷龙体康泰,今日收到朝鲜建省诸般准备就绪之后,皇爷宣恭顺王前来听了曲,事后已然谈妥,将恭顺王封在蔚州。”
王家屏脚下一缓,问道:“恭顺王可有勉强之色?”
陈矩笑道:“怎会勉强呢?恭顺王感激涕零,如获新生。”
此言一出,不仅王家屏不敢置信,就连高务实都觉得颇为诧异。二位阁老对视一眼,仍是王家屏这位首辅发问:“此非人性使然,其中必有缘故,还请掌印明言。”
陈矩也不禁佩服二位阁老的反应简直未卜先知,便解释道:“皇爷召恭顺王同听了《吴越春秋》第三十三出‘死忠’,其后问恭顺王是否愿意就封越国。恭顺王大惊,坚请近封于神京左近,以仰圣荣。皇爷感其至诚,乃许之,议封于蔚州。”
《吴越春秋》讲述的故事王家屏和高务实当然都是清楚的,不过王家屏是真的听过全套的《吴越春秋》,也就是《浣纱记》——毕竟昆曲本来就是文人雅士的喜好,他自然也不例外。
然而,高务实显然是个假雅士,他对戏曲毫无兴趣,因此这具体的“《吴越春秋》第三十三出”到底是何故事,他就完全不知道了。
陈矩说完这番话,见王家屏和高务实都没再说什么,便稍稍一礼,进去通禀了。
此时,相比高务实的一头雾水,王家屏却立刻沉下了脸,叹息道:“皇上或是将恭顺王比作勾践,使其不敢纠缠封地富庶与否,但这伍子胥老相国……若是再不知进退,恐也是真到该死之时了。
想我自隆庆二年中试,入京已三十又一载,只稍尽臣责,却长失孝道,本以自愧无地,今即皇上不眷,该当早日致仕回乡,免遭士林讥讽,以为恋权。”
这下就轮到高务实震惊了。他吃亏在不知这出戏到底唱了什么,但听到王家屏这么说,大抵还是猜出可能是伍子胥被杀那段历史。
只是,伍子胥被杀一事看似是劝谏过激,导致夫差大怒而控制不住脾气,可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纯属小孩思维。事实上伍子胥之死的主因只能是两点:其一,伍子胥功高震主,封无可封;其二,伍子胥权力太大,不杀他不足以拢王权。
这件事表面上看是这样的:在吴王夫差报仇成功将越国打败之后,越王勾践成为给夫差喂马的下人角色。这个时候的吴国不仅击败了楚国,还近乎消灭了越国,正处于巅峰状态,所以吴王夫差有点膨胀。
此时,伍子胥不停的劝说夫差将勾践杀掉,夫差不同意。多次劝说无果,伍子胥认为吴国的强大到了尽头,于是将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鲍牧。这时,伯嚭趁机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因此夫差赐剑给伍子胥,让其自刎。
在伍子胥死后,身为朋友的孙武感到心寒也离开了吴国,而越王勾践则在卧薪尝胆之后大败吴国,一洗屈辱。
但其实伍子胥这样的先王重臣,怎么可能简简单单地因为多次劝说无果就反而被杀呢?夫差就蠢到一点也不在意自己的形象,不在意更多的臣下对自己失去信任吗?显然不可能,否则他也不可能取得当时的胜利。
伍子胥被赐死有两点原因,第一点就是伍子胥的功劳太大。在伍子胥给先王打天下征战的时候,夫差还没有权力,是伍子胥击败数国,使吴国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如此不世之功,在先王时期还好,毕竟伍子胥是先王慧眼识人而简拔起来的,可是等到夫差即位后,这对夫差就是很大的威胁了,因此夫差一定要想法子打压。
只不过,打压有时候是一件很需要耐心的事,往往要通过扩大伍子胥一系列的错误来证明打压的合理性,然后才好行事。但一来伍子胥可能没什么错误,二来夫差可能也没本事布那么大的局,此时恰好吴国击败越国,夫差威望大涨,因此干脆趁机将伍子胥杀死,一了百了。
第二点原因就是因为伍子胥权力太大。当时伍子胥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在夫差继位时,甚至说过要将吴国分一半给伍子胥。
这种话显然只是政治表态,当不得真,所以被伍子胥拒绝了,但也由此可见伍子胥在吴国的声望和地位。
一个臣子,还是先帝老臣,某种程度上带着“顾命”的意味,伍子胥权力太大对于吴王夫差来说当然有着很大的威胁,因此情况与前一条类似,吴王夫差要么对伍子胥逐渐削权,要么将伍子胥杀死。
故事既然是这样,那么假若朱翊钧今天听这出戏真是在隐射朝中某人是伍子胥,那么高务实可以肯定,朱翊钧绝对不是针对王家屏,只能是针对他高某人。
虽然相比而言,王家屏显然更符合“老相国”这一人物形象,但仔细想想,除了年龄之外,他有哪点比高务实更像伍子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