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62小说网 > 历史 > 我就刷个视频,怎么古人都破防了 > 第153章 大明要建造泵站群?

( ) 【东线一路上建有34处站点,160台水泵,共计13级泵站,于是这也成了世界最大的泵站群,最后将水输送到天津,整个东线工程的长度超过1100km。】

【建设始于2002年,截至2017年,淡水终于抵达津市。】

【每年估计供应12亿立方米的水,直接惠及该市1000万人口。】

......

天幕中出现了华夏的地图。

紧接着地图中出现了一条蓝色的线,它精准而清晰地勾勒出了东线水资源的流动轨迹。

东线工程自长江中下游江苏段引水,自南向北地势逐渐升高,直至地势最高处的东平湖有40米以上的落差。

为了克服这一自然障碍,让长江水逆水而上,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泵站群。

随着蓝色线条的延伸,泵站位置的红点也一一显现。

天幕上又开始播放起泵站群的工作视频。

当东线水源从江苏段长江干流取水后,随后借助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

这一过程中,各地湖泊发挥着调蓄水库的作用。而泵站群则像是一道道阶梯,逐级提水,最终将水送入东平湖。

根据地形和扬水高度要求不同,泵站的设计也不同。

但每一个泵站都由进水池、泵房、出水池这三部分组成。

水从进水池进入泵房,经过提升后,再由出水池送出,从而达到江水提升的目的。

各朝古人此时都直观地看到了如何实现水往高处流,纷纷感觉有些无奈。

这又是华夏后世科技的力量!

让长江水从低往高处流,他们的朝代可实现不了啊!

永乐年间。

朱瞻基此时眼前一亮。

“泵站的运转方式看着是通过叶片旋转,产生升力来实现水的逐级提升。”

“旋转......”

“蒸汽机!”

“咱们的蒸汽机可以实现吗?”

朱棣看了一眼朱瞻基。

这大孙子总是有些奇思妙想。

“可是这泵站是在水里吧。”

“蒸汽机不是要用火烧水变成水蒸气吗?”

朱瞻基思索片刻之后开口道:

“锅炉在岸边,连杆做长一点在水中,这样可行吗?”

“我看东线的地势是低处到高处,再到低处的。”

“咱们大明调水的线路不用那么长,咱们也没那能力。”

“在靠近高处的地方先实验一下能不能将水抬高,再利用水势落差实现调水。”

朱棣心中盘算了一下。

总感觉不太靠谱,又不好打消大孙子的积极性。

于是,他开口说道:

“先研制蒸汽轮船吧。”

“都是在水里用的。”

“若是蒸汽轮船研制成功了,咱们再试试这个。”

......

【与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相比,中线工程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为它没有现成的基础设施可以引水。】

【中线工程的起点设在丹江口水库,为了使水能够顺利的下游流向北方的目标,丹江口大坝必须提高14.6米。】

【水位也从157米提高到了170米,这样中线工程的干渠、渠首与渠尾就有了98.8米的高度差,这一高度差正是中线工程能够实现全线自流的一个前提条件。】

【理解这一点后,我们便能明白为何这条渠道选择修建在平原的边缘地带了。】

【这样做就能够充分的利用山地与平原结合部位的坡度,来实现高度差的分级递减,确保水的自然流动。】

......

“因势利导吗?”

“利用地势来实现水的全线自流?”

嬴政眼前一亮。

大秦的水利工程,好像也利用了这个原理啊!

大秦有三个极其重要的水利工程。

其一是都江堰。

秦惠文王当年攻下蜀国后,头疼了很长一段时间。

虽然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然而洪涝灾害频发,百姓饱受水患灾害。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秦昭王时期,李冰父子受命修建都江堰,才使得巴蜀真正蜕变为富饶的“天府之国”。

李冰因势利导,考虑了地形和水势的优势,设计了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实现了无坝而分水的目标。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精巧地调控岷江的水流,既保证蜀地旱季灌溉之需,又能在汛期有效防范洪涝。

其二是郑国渠。

当初,韩王为了达到疲秦而存韩的目的,于是派遣郑国入秦游说,建议他引泾水东注洛水为渠。

他采纳了建议,并且任命郑国主持开凿工程。

后来秦国发现这是韩国的疲秦之计,想要杀了郑国,郑国却丝毫不惧,坦言说自己是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最终秦国还是让郑国继续主持完成这项工程——郑国渠。

郑国渠全长三百多里,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利用了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东注洛水。

郑国渠竣工后,渭北旱原的广袤土地得到了有效灌溉,成为农业发达的地区,大大提高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郑国说的对,郑国渠确实为秦建了万世之功啊!

其三是灵渠。

为解决南征军队的后勤问题,史禄受命修建灵渠。

灵渠巧妙地连接了湘江和珠江,使粮草得以通过水路顺畅运输。

史禄在两水汇合处,设计了高2. 24米的“人”字滚水坝,其将湘江三七分流,三分通过南渠入漓江,七分通过北渠归湘江。既保证了水道的畅通,又避免了洪水的冲击。

可以说,都江堰解决了洪涝与灌溉之困,郑国渠确保了关中的丰饶,而灵渠则打通了军事后勤的运输之路。

这三大水利工程,缺一不可,无不为大秦的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三个水利工程皆是利用了地势和水势,因地制宜的水利工程。

后人有后人的科技。

先秦有先秦的智慧。

嬴政陷入了沉思之中。

若是中线只是单纯利用地势实现,大秦未必不能实现“南水北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