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62小说网 > 历史 > 瞧我把大明朝都弄成啥样了 > 第115章 各抒己见

瞧我把大明朝都弄成啥样了 第115章 各抒己见

作者:立在山峰的太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12-13 00:13:19 来源: 62小说网

孙承宗入阁以后主要负责兵部的事务,前线的急递由他先看更合乎规矩,再则大伙儿都知道王化贞是叶向高的弟子门生,为了避嫌,首辅大人也不会抢着看自己学生呈奏的公文。

这些不成文的规定看似迂腐,却也不无道理,从客观上加强了阁臣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至少在表面上维护了决策流程的公正性。

可惜后世没有将好的传统转变为明确的行为规范,反倒被西方文明学了去,而自己则把糟粕保留了下来,还奉之为圭臬,属实很可笑。

比如直到今天,某些大学在评审研究生论文时仍旧不采用回避制度,让导师直接参与自己学生的论文评定,这不是在变相鼓励滋生学阀利益集团吗?

女学生为什么心甘情愿陪导师睡觉?这个问题恐怕不能简单的概括为女孩子不知廉耻吧。

所以时至今日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朝代粉就不奇怪,因为在某一段时期内,文明不总是一直在进步,大开历史倒车的情况时有发生,今不如昔就是文明在衰退的直观表现。

话扯远了,言归正传。

孙承宗看完后将信纸递给了叶向高,苦笑道:“肖乾说的都是肺腑之言,哎……难办啊。”

“呵呵,辽事何时好办过?”叶向高展开信纸也看了一遍,又交给到刘一燝手中,道:“大家一起拿个主意吧。”

几天前朝廷收到了葛家堡大捷的军报,上至皇帝下到群臣无不欢欣鼓舞,令王化贞在朝中的声望陡升,被一众清流冠以“儒帅”的雅称。

不过他上报的立功请赏名单却受到一小撮御史的质疑,进而引起了一番争论,给团结的局面制造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特别是首功周宁,次日便连遭三封弹劾,被几位御史称为“肆意散漫的不学无术之徒”,应查验其功绩的真实性。

“肆意散漫”指的是带女人上前线,“不学无术”暗指没有科举功名,这两条都没乱说,是有真凭实据的。

孙承宗不得不站出来说几句公道话,才将风波平息下去,但他原想将周宁升迁至从七品主簿的打算只能先搁置一旁,改升为从八品左清纪郎。

左清纪郎不是常设官职,也没啥具体的工作职责,詹事府已有几十年没任命过该职务了,这样的升迁没多少实际意义,只能说聊胜于无。

如此一来也算是给几位御史做了让步,免得再争执不休。

其实孙承宗早已从鹿善继的书信中得知,周宁带了两个丫鬟去前线,其后他还派人去暗中调查了一番,又发现这两个丫鬟竟是李如柏的孙女,这让孙阁老不知道说什么好。

本来一个不参与作战的文官带两个丫鬟去前线算不得什么大事,有危险也是人家自个儿承担,又没占用军队资源提供额外的保护,犯得着上纲上线吗?

可让御史言官盯上就得另说了。

御史言官可以风闻奏事,他们想咬谁就咬谁,根本不需要证据,连皇帝都拦不住,脸皮薄的官员哪里经得起这帮喷子折腾。

孙承宗想把周宁招至麾下慢慢培养,谁知这才刚做到九品小吏,就被御史给盯上了,那往后还不知道会遇到多少糟心事。

御史言官都以参劾高官为荣,能参倒一名高官比升职加薪还开心,那是足以扬名立万的事迹,因而低级官员的过失一般很难进他们的法眼。

可周宁才区区九品,严格的说还没入流,就招惹上了御史,以后要升官只怕倍加艰难,以至于让堂堂帝师都觉得有点头疼。

而今王化贞的急递中再次出现了周宁的名字,虽然只是夹在鹿善继和徐光启之后,那也同样容易被御史找茬儿,还是改一改吧。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各衙门和地方上呈的公文一般都先送到内阁,阁臣阅览后可以在原文上添加处理意见或内阁的建议,又将改过的公文转呈司礼监。

司礼监将公文呈给皇上御览,由皇上给出最终决定,然后秉笔太监根据皇上的意见用红笔作出批示,再将改好的公文誊抄一遍,交给掌印太监盖章生效。

在公文上添加意见或建议的行为叫作拟票,改好的公文叫作票拟,秉笔太监加注批示的行为即是批红,之所以必须在原文上改是为了让皇帝了解具体的实情,不致遭受蒙蔽。

不过内阁与司礼监若是相互勾结,那皇帝便看不到朝野内外的真实情况了,比如张居正和冯宝这样的组合就能办到。

王化贞的书信在阁臣间传阅完,大伙儿开始逐一表态。

朱国祚是无党派人士,他能入阁全靠光宗朱常洛的提拔,而今在一众阁臣中属于打酱油的角色,便率先表明态度:“若能自给自足生产红夷大炮自然是好事,不过引进葡夷的工匠是否也要封匠官?”

封不封匠官关系到朝廷制度要不要开先例,以前只有藩属国朝鲜人能入朝做官,大明还未曾吸纳过从海上来的洋夷为官。

朱国祚管着礼部,便从礼部的角度出发说事,别的用不着他操心,他也懒得过问。

刘一燝道:“无妨,匠官不涉朝廷根本,封与不封都说得过去,只是筹建铸炮厂的所耗不菲呀。”

韩爌皱着眉头附和了一句:“要建炉采矿,还要雇佣工匠,这些算下来少说也得七八万两银子,若再加上其余辅料的采购,恐怕没有十几万两银子办不成此事。”

孙承宗微微颔首道:“十几万两银子只是开了个头,后续还需要承担一笔长期开支。不过若能守住广宁,那倒也值得。”

朝廷每年要在辽东投入二百多万两军费开支,这还没加上杀敌的赏银和阵亡将士的抚恤金,可几座重镇却已经丢得差不多了,仅剩一个广宁能作为明军在关外的立足点。

若广宁再被女真人夺了去,帝国的东面就会承受更大的军事压力,每年要支出的军费必然也会大幅增加。

如果再多花十几万两银子就能守住广宁,那肯定很划算。

既然是国土之争,成本就是次要问题,一切能想到的法子都应该用上,江山社稷岂能用银子来衡量。

问题是银子从哪儿来?

喜欢瞧我把大明朝都弄成啥样了请大家收藏:()瞧我把大明朝都弄成啥样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