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锦娘又是被隔壁郝婆子尖锐的叫嚷声给吵醒的,她捂住耳朵,好容易又有了睡意,以为郝婆子会消停,刚放下捂耳朵的手,听到的却是抽抽噎噎的哭泣声,在这万籁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她听的出来,这是郝婆子那新儿媳妇的哭声。
说新媳妇其实也不新了,嫁过来约莫三载了,锦娘她们家三年前搬到这里的时候,隔壁郝婆子还专程过来送过喜糖。
可为何婆媳反目至此,她也知道缘故,其一是因为新媳妇嫁妆甚少,其二便是只生了个女娃。
若是在现代,婆家不满意,顶多嘴上说几句,甚至还不敢做的明目张胆,谁都不愿意背负一个重男轻女的罪名,然而在这坑爹的古代,郝婆子甚至还能得到一句表扬,你道为何?毕竟,郝婆子没像别的人家偷偷溺死女婴。
讽刺,真是太讽刺了!
瞧,方才那幽咽的哭泣之声仿若消失在空气中了,取而代之是鸡鸣三声之后的舂米声。
翻了个身,锦娘继续闭眼,可她怎么也睡不着了。索性坐了起来,原本经常摸开关准备开灯的手顿了一下,自嘲道哪有电灯啊,继续躺平。
这北宋的蜡烛可不便宜,一根蜡烛就得二百文,她舍不得点,现在家里可算是精穷了。
其实她刚穿过来的时候,那时候仿佛才半岁一岁的样子,魏家算不得很穷。父亲魏雄是家中老二,他既没有兄长灵秀聪明,也没有弟弟的讨喜能耐,唯独就是生的魁梧壮实,于是便从安陆府投军到汉阳军做厢兵。
后来还被选为禁军中,待遇十分丰厚,还能带上家眷,锦娘还要求读了三年书,爹娘那时也能欣然应允。
然而九岁那年,爹跟着的那位头头死了,又遇上禁军裁军,一家三口回到了本籍安陆。
回乡时魏家还算颇为殷实,魏父没有别的手艺,只能买了一头骡车专门替人拉人或者拉货赚些车马费。俗话说的好,守业还比创业难,魏父是个豁嘴子,手里多少银钱,别人是藏都藏不完,他却对人不藏私,什么都说给别人听。
自此之后,亲戚们借钱的,邻里之间拉拽他去赌博打牌的与日增多,还有坐了马车赖账的,手里的银钱几乎是如流水般花了出去。
见状不好,恰逢父亲送亲戚回家时,被人拦路碰瓷,惹出官司,索性她就强烈要求魏父魏母来江陵府买宅。
这江陵府是荆湖北路的首府,虽然和两浙路的杭州府和平江府无法相提并论,但也是号称“平时十万户,鸳瓦百贾区。夜半车击毂,差鳞衔舳胪”的地方。
再者,此地要冲之地,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经过,尤其是她们所住的城南江津,堪称是“舟车之会”。
魏父总怕城里人瞧不起人,想起城郭附近置办房产,又是锦娘拿出魄力,让父亲买在江陵城中心。上等和中等的宅子她们买不起,只有这一处极小的下等房舍,没有院子,就是两间房,一间小厅配着狭小的厨房。
如此这般都花了一百八十贯,魏父历年也不过积攒了二百贯,还有剩余的十贯,爹娘倒也舍得。给她花了三贯置办了家具,一张床,小小又窄的顶箱柜子,还有一张几案,如今顶柜几乎掉了漆,柜门还关不拢,几案的桌角更是断了半块。
不是她狠心要她爹花钱,实在是他爹手里放不下钱,亲戚朋友祖父母恨不得掏空她家,买处宅子,好歹还有些产业在。
自从三年前一家三口定居在这鸡鸣巷后,魏母还生了个孩子,便是锦娘的亲弟弟,现下不过才三岁。一家四口倒是分三处做工,她爹替人赶车,一月一串钱,约莫三五百文,她娘带着弟弟在一家脚店的后厨帮忙,而她则在一家绣坊做绣娘。
学徒前三年都没有月钱,只有每年给她们做一身新衣裳,锦娘运气也好,她进那绣坊的时候,人家同一批的学徒已经是学了一年了,她却因为能写会画,绣坊的掌柜只算她两年便能拿月钱。
好容易从去岁开始每个月拿工钱,家中稍微宽裕了一些,哪里知晓祖父魏老爹过世,又因伯父瘫痪在床,魏老爹的丧事都由她爹操办。
一场丧事下来,魏家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银钱几乎耗费干净了,就连锦娘的私房都搭进去了不少。
就这样迷迷糊糊的想着,都不知是何时睡着了,还是被一阵敲门声叫醒的,锦娘趿着鞋子开了门,门外站的则是个年轻的妇人,她里面穿的是秋香色绿葛麻的抹胸,下边是同色的纨裤,系着雅青色的合围,外边则是套的一件药斑布做的絁衫,头上戴的是一条檀色苎麻的头巾。
“娘。”锦娘连忙喊道。
她娘姓罗,小字玉娥,原系安陆府一个贫家女儿,容貌却生的很好,脸白如玉,手如水葱,纤细袅娜,外表看是个娇花嫩柳,实则是个爆碳的性子,有个诨号叫“玉面罗刹”,极其擅长与人吵架打架,前几日回家差点把闹事的亲戚用菜刀砍了。这和她丈夫魏雄完全不同,魏雄名字威武,外表魁梧,威风凛凛,还当兵数年,但其实是个懦弱耳根软的性子,且对外人的话深信不疑。
罗玉娥和亲戚们也是处的不好,情绪一激动喊打喊杀,双手专门留着几寸的长指甲,就是为了挠人。不过,她虽然对外头不客气,但她有个好处,对自己家里人倒是极其袒护。
瞧,锦娘现在都十二岁了,只要她在家中,早饭都是端到床边吃的。
罗玉娥见女儿打着哈欠,又道:“吃了早饭就赶紧去上工,这几日回去奔丧,耽搁了好几日呢。”
“女儿知晓。”锦娘接过她的早点,一枚水煮蛋,一个油糍。这卖油糍的就在她们巷口卖,一文钱一个,炸的圆圆的,香脆可口。平常早膳罗玉娥不会买这些,顶多一碗水饭,一碟咸菜,但回家奔丧还守灵了七日,一家人都快累瘫了,现下便是打打牙祭。
罗玉娥觑着女儿,见她吃的欢快,心里感慨女儿相貌身段浑然不似自己,若是少吃些,变得苗条些好,都十二岁了,明年十三就要说婆家了,看起来跟水粉汤圆似的,白白胖胖的。
是的,锦娘身量中等,身材丰盈,短圆的脸庞,弯弯的细眉,薄薄的唇儿,藕节似的胳膊,还生的一对招风耳。只一双杏核眼生的极好,又有两个酒窝,平添了几分娇憨可爱。
她这样的身形相貌若是在唐朝必定还算可以混一下,但是在宋朝这个以纤弱、瘦弱为美的朝代,就不吃香了。
只不过锦娘也不在意这些,贫家女儿生的太过貌美,可不是一件好事。
用完早膳,她从枕头底下拿了两串钱,一串先给了罗玉娥:“娘,您和那脚店的老板既然干了一场架,再去就不好了,这是一吊,您先拿着开销。”
罗玉娥赶紧推辞:“你这孩子,我手里还有钱呢,用不到你的,这一年来,你贴了我们多少银钱,快拿走,快拿走。”
“娘。”锦娘直接塞在她袖袋里:“您就拿着吧,咱们一日三餐都靠您操持,眼看要入秋了,弟弟还没棉衣棉裤呢,二两绵就七十六文,一件棉衣里用的绵就要四五百文,衣裳做下来就五百文了。”
北宋的衣裳可不便宜,现在棉花还没广泛种植,平日穷人多穿里面放着乱麻的缊袍,锦娘之前也是夹衣缊袍一起穿,还是前年绣坊发了一件下等绵做的棉衣,她才有棉衣御寒。
然而弟弟却没有一件像样的棉衣,他现在穿的还是三姑奶奶家给的里面绵都黑了。
罗玉娥只好羞愧的接下,嘴里念叨道:“这可是我们做爹娘的不是了。”
锦娘看了她一眼,万般不舍又似乎下了决心似的,拉着罗玉娥坐下:“娘,我打算跟着陈娘子一起去汴梁。”
“汴梁?”罗玉娥立时就否了,“你姑娘家家的去那么远做什么。”
锦娘道:“去年我们蜀绣阁的陈娘子帮府公家的小姐做了一件嫁衣,那府公的女儿是嫁到汴京去的,正好汴京的亲戚们看到了都说好。这可不,府公娘子的妹子她家也好几个女儿快到将笄之年,就想请陈娘子过去做针线上的人。陈娘子要挑四个人一道上京,正好就挑到女儿了,女儿本不愿意离开爹娘,可若是不去,将来便是眼睛绣瞎也挣不了几个子儿。”
刺绣这个行当很讲究资历和经验,若是有在大官家做过的经验,那将来再去别家做,你就能要到一个很好的工钱。
罗玉娥却忧心忡忡的:“那些大户人家可不是那么好去的,你明年再过一年,可就是说亲的年纪了,你去的那么远,反倒是耽搁了自己。你如今好歹是自由身,给人家做奴婢,任人打骂娘舍不得啊……”
锦娘知晓她肯定要先说服母亲,此事才能够定下,于是她道:“娘,现下官府都禁止卖贱口奴婢呢,我们又不是典卖进去的,不过是雇佣三年,等三年期满,女儿就自由了,她们对咱们这些外面雇佣的,哪敢下死手啊。”
北宋是贱口奴婢和雇佣相互存在的,但多半都是雇佣而去的,且宋朝废除了贱籍,不能喊“贱民”,都要称呼“女使”。贱口奴婢没有户籍和身份,雇佣的人力却是是良人,是国家的编户齐民。
见母亲还在犹豫,锦娘又道:“再说了,如今连官家的衙内们(衙门是指公子少爷)娶妻,都是不看门第,只看嫁资。女儿又没什么花容月貌,再没有嫁妆,便是在家恐怕也难嫁,即便真的寻到婆家,也是和隔壁郝婆子的儿媳妇一样将来被人嫌弃。好歹,陈娘子许诺我,说府公娘子说了,原本许给我们四个绣娘的工钱是一个月一贯,我因为会画,她家还特地给我一个月一两的银子,那府上可不是寻常的富户,只苛待下人的,那是当大官的人家,想必赏赐也不会少,总比女儿在蜀绣阁一个月七百文的强。”
在蜀绣阁只能做个绣匠,还都是绣坊接活,自己也很难接到私活,拿的钱也就不多了,这一贯相当于一千文,一两银子相当于一千二百五十文。
罗玉娥想起丈夫当年做厢兵时,一年三十贯,做禁军的时候,一年五十贯。若丈夫还在当兵,哪里需要女儿给人家做使女。
她握住女儿的手,还是舍不得:“那也不多啊,谁知道陈娘子是真的带你们去,还是把你们诓去卖了。”
母亲的担心,让锦娘忍不住落泪,但她还是坚持:“其实女儿去汴京,还有个不切实际的打算,朝廷的文绣院,每隔几年都会在民间招技艺出众的绣娘,若是女儿有幸能进去,一个月不仅两贯的月钱,还有这层身份镀金,说不准给官家和娘娘做衣裳都使得呢。您看陈娘子,仅仅是从师文绣院出来的师傅,她如今一个月就十贯的月钱,是我们的十倍,可能更多还不止这些。”
“您再看咱们住的这房舍,才两间屋子,弟弟现在还小,能跟着你们睡,可将来总不能一直这样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要知道北宋的中户人家以家中资产一千贯为标准,锦娘在现代好歹还是个小康之家,她在古代不求大富大贵,也想要奔小康啊。一家人窝在一起是很好,但是若没钱,全部人都一起受穷。
话音刚落,见她娘终于点头,只是道:“你小姑娘容易被花言巧语蒙骗,娘跟着你去见见那陈娘子和绣坊的掌柜再说。”
锦娘也忍不住松了一口气,她早就把爹娘当成她亲爹娘一样了,她不愿意让她们一辈子受穷,活的不恣意。
即便是为了爹娘,她也会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