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接到战报后大发雷霆,并立即要求锦衣卫严查,这反映了他对局势的极度关注和紧张。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军事和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因此他对任何可能威胁到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因素都保持着高度警惕。
他解释喜峰口的战力不足以阻挡蓝玉麾下军队的进攻,暗示了这场战斗的背后可能有更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朱元璋的判断是基于他对将领能力和军事布局的深入了解,以及他对政治局势的敏锐洞察。
将燕王朱棣作为可能的参与者,朱元璋的推测并非空穴来风。作为朱元璋的儿子和一位拥有强大军事和政治影响力的藩王,朱棣有可能出于各种原因参与或影响这场战斗。这种可能性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为他深知家族内部的纷争和叛乱对国家的稳定是多么的危险。
皇太孙朱允炆对此感到不解,可能是因为他的政治和军事经验相对较少,还没有达到朱元璋那样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朱元璋的解释,朱允炆可能会逐渐理解并认同朱元璋的观点,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朝的政治和军事局势。
总之,朱元璋要求锦衣卫严查并推测燕王朱棣可能参与其中的决策,是基于他对明朝军事和政治局势的深入了解和敏锐洞察。他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确保明朝的长治久安。而朱允炆的不解则反映出他在这方面的经验和认知还有待提高。
朱元璋派遣朱棣的内兄徐辉祖前往北平任职,这一决策体现了他对家族内部纷争和权力平衡的深思熟虑。朱元璋深知朱棣在北平的影响力,同时也意识到需要采取措施来限制和平衡这种影响力,以确保朝廷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
徐辉祖作为徐妙云的兄长,与朱棣有着一定的亲属关系,但他在年少时与朱棣不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他与朱棣勾结的可能性。同时,徐辉祖对朝廷忠心耿耿,这是朱元璋派遣他前往北平的重要考量之一。朱元璋相信,徐辉祖会忠诚地执行朝廷的命令,维护朝廷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徐辉祖的能力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他具备处理复杂局势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这使得他能够在北平这个关键地区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派遣徐辉祖替换被架空的都指挥使,朱元璋相当于在北平打下了一个契子,为朝廷对北平的掌控和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一决策不仅是对朱棣的一种制约,也是对北平地区军事和政治局势的一种调整。
徐辉祖接旨后立即准备前往北平上任,展现出了他的忠诚和果断。而他的幼妹徐妙锦坚持要一同前往,她的理由是对姐姐的思念之情深厚,已经近十年未曾见面。徐妙锦的这一要求,虽然可能带有一些个人的情感因素,但也在无形中为整个行程增添了一丝温情和人性化的色彩。
徐辉祖经过一番思考,认为带上徐妙锦前往北平也许能起到一些缓冲作用。这一决策体现了他对家族关系和人际动态的敏锐洞察力。徐妙锦作为朱棣的妻妹,她的存在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朱棣与徐辉祖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双方提供一个更加和谐的交流环境。
徐辉祖对朱棣的评价非常高,他承认朱棣作为勋贵二代中的佼佼者,有着非凡的才能和风采。徐辉祖曾经对朱棣的风头有些不服气,但经过一系列的事件,如朱棣胁迫他护卫、当街藐视蓝玉以及在凤阳演武中的出色表现,徐辉祖对朱棣的敬畏之情逐渐加深。如今的朱棣更是风头无二,让徐辉祖不敢小视。
徐辉祖的这一决策,既体现了他对朝廷和家族的忠诚,也展现了他对人际关系的巧妙处理。他带上徐妙锦前往北平,既满足了妹妹的个人愿望,又可能为整个行程带来积极的影响。这样的决策,无疑体现出了徐辉祖的智慧和担当。
徐辉祖一行人抵达燕王朱棣的势力范围后,所面临的局势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尽管中央军与燕军表面上维持着和平共处的状态,但双方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警惕性。这种警惕性不仅体现在双方的军事部署和行动上,更体现在彼此的心理层面。
当徐辉祖一行人走到燕军的警戒处时,中央军驻扎在附近的护卫部队便停止了前行,表示出于谨慎和尊重对方领土的考虑,不便继续前进。这一举动既是对燕军实力的尊重,也是对当前复杂局势的谨慎应对。
与此同时,燕军的骑兵也迅速赶到现场,展现出了他们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高度警惕性。这些骑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显然是燕王朱棣精心打造的精锐部队。他们的到来进一步加剧了现场的紧张氛围,使得双方之间的对峙更加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朱棣以打促和的方式控制了蒙古许多部落,并制订了一系列的政令与蒙古公平交易,这使得他在马匹的获得上非常容易。因此,马已经成为北平区域主要的交通工具。这不仅体现了朱棣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也为他在北平地区的统治和扩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