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十三人的授课,正常情况下有间小教室就足够了。之所以安排在讲学厅,是因为旁听的人太多。
大几十号人中,有些是单纯的看个热闹,有些是好奇,有些是奔着了解和学习来的……
上午三节课听下来,下午再上课时,那些看热闹和好奇的基本都没了。
听不懂,完全听不懂……
四月二日,戴英Nature杂志发行了一本专刊——The puting revolution from the East。
专刊内系统的介绍了东方内陆系列计算机的硬件性能参数,通用型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以及配套的编译和开发环境……
课程进行到第三天时,奔着了解和学习来的那部分人,没了大半。
不是失去了兴趣。
相反,大多数人兴趣都越发的浓郁。
但跟不上教学进度。
所以,分头转战三所高校的机房,通过教材和教学学习。
随后的两天,七个国家二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公司,陆续向港府和港大针对计算机项目,提出参观或交流的申请。
另有不下二十多家包含了各样心思的媒体,也跟着凑热闹……
港方与内陆沟通后,同意了全部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部分科技公司的申请。
媒体只同意了五家,并对采访和报道范围作出了限制。
四月五日,高级班十二名学员,变成了十个。
没来的两个受不了高强度学习,掉队了……
等到了六号,讲学厅里的旁听人员猛然变多,几乎到了座无虚席的程度。曲卓的教学课程,也因为这帮人的到来发生了改变。
原计划是针对小型五轴联动机床,进行计算机接入的软件平台搭建的教学。但想要实现软件对硬件的控制,就必须详细拆解硬件信息和控制参数。
那些数据都属于东芝的机密,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是不能公开的。
之前关起门教学无所谓,眼下那么不同来头的多旁听者,不但不合适,甚至容易招来东芝的诉讼。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课程临时变更,改为如何用计算机对港理工一台老式汉斯产的车床进行软件控制。
为此,曲卓不得不熬夜做了新的课件,从设计层面对老式机床进行了自动化升级,还为其匹配了程控模块。
又基于这份设计,用了两天的时间,讲解如何从无到有的搭建起针对车床的控制软件,顺带着开发了配套的简易工业制图软件。
在他授课的两天里,内陆京城和沪市五家单位分别组织了突击小组,日夜赶工,为港理工那台老式机床,生产了配套的数控、驱动和辅助装置。
六月十号上午,高级班十名学员分成两组,因为曲卓布置的作业而扎堆挠头时,一百二十多号人齐聚港理工机工系教学车间。
亲眼见证了内陆工人,对一台老式车床的主轴箱、进给箱,以及丝杠与光杠进行了自动化控制升级。
下午,又亲眼见证了某人用计算机设计了一枚三英寸的非标螺柱,随后将螺柱的参数导入控制软件。
当回车键被按下,那台从出厂开始,就一直需要手工操作的老式机床,在一系列看似并不复杂的升级改造后,神奇的开始了自行工作……
要知道,这次演示表面上看在向世人展示计算机的实际应用。
但展示计算机的同时,也是在展示我们在机电设计、程控自动化、精密加工以及精密仪器等多方面取得的“成就”。
在懂行的和不懂行的观摩人群,发出一阵阵感叹的时候,内陆方面除某人外,有一个算一个,手心和脚心紧张的全都是汗。
这次貌似高效的老设备升级,看似对我们来说轻而易举。实际上,上至相关领导,下至参与的一线工人,没有一个心里有底的。
别的都不算,单说配套设备中用到的六枚伺服电机,我们是在得到了“野生”五轴机床后,才开始研究的。
几个月的时间过去,才刚刚摸透技术,实验性的试产了两个不同型号。
眼下对试验品的精度、寿命、稳定性等综合数据的测评都还在进行当中呢。
不止对于核心配件和加工精度心里没底,机床升级方案是某非机工专业的人,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画出来的。
没有,也来不及做任何技术论证。
这边组织攻关小组试制,那边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论证。
虽然没发现问题,但理论终归是理论。好不好使,能不能用,直到机器启动的那一刻都还是未知数。
所以,今天这场演示其实是一次极大的冒险。
成了,老外们对咱们的综合技术实力会拔高好几个档次。
失败了……勉强还能接受。
毕竟所有人都知道,这次设备升级是临时决定的。从设计到试制都极为仓促,出现纰漏也可以理解。
只要证明计算机能够取代现有的程控模式,基于软件驱动硬件工作,就算达成了目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