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田向南的这番解释,陶莹莹先是一喜,随后面颊微微泛红。
“那,你们为啥不自己扩建一下?反而借钱给我们扩建?”
“哪有那么多为啥,有好事给你,你就兜着呗。”
田向南并没有直接回答陶莹莹的问题,只是意有所指的说了一句。
他这话一出,陶莹莹的面颊更红了,连眼神都有些不自觉的别向了一边,没敢再看田向南了。
田向南见状嘴角微微勾起。
其实,眼下的这个主意,已经是他昨晚想了很久才想出来的。
虽然有些不情愿,但,那两个村子确实也到了该安抚的时候了。
就像唐秋有句话说的没错,你们自己发达了,看着邻居的农民兄弟受穷,不应该帮一把吗?
这种观念,放在这个年代,是非常正确的。
更何况眼下还刚刚闹出了那样的事情。
倒不是说谁闹谁有理,只是互帮互助,也是这年代的传统。
田向南的心里再不愿意,但也得放下他后世的理念,做一些政治正确的事。
当然,更主要的也是因为当下这个情况,他不帮忙也不行了。
你再不想个主意的话,到时候县里真强硬的把那两个村子丢给他们合并,那情况就反而会更糟。
所以,田向南昨天晚上睡前翻来覆去的,总算是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那就是联合陶家坝跟县里,一起贡献出200多个工作名额。
这样一来,那两个村子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工作名额,总不至于再闹起来了吧?
而且只要不把人都合并过去,给些工作名额算啥,就让他们当是来上班,早上过来,晚上再回去。
这样双方你是你,我是我,还是保持着各自的距离。
至于为啥要借钱给陶家坝办厂,而不是他们自己扩大电线产业,这一点,前面已经多次说过了。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原材料问题。
别看青山大队现在背靠着冶炼厂,但是每个月的份额并不多,再加上其他零零散散的渠道,因此一个月能采购的原材料,也就刚刚好够他们这一条生产线的。
如果真有多余的原材料渠道,那当初在新规风声传出来的时候,田向南就搞扩建了。
可陶家坝就不一样了。
田向南也是前段日子才知道,陶家坝根本就不缺原材料。
他们一条采购渠道是以前周书记弄的,就从邻县每个月差不多能有一两百吨的份额。
这还不算,还有另外一条渠道,是当初梁红旗给他们弄的,而且居然也是高限额。
因此,在原材料方面,陶家坝可不像青山大队那么拮据,反而每月还有很大的富余,扩建的话,不会有丝毫的阻碍。
再加上现在青山大队的正属于平静的发展期,各产业的工作岗位跟大队上的劳动力基本上持平,他也不想再费尽心思的搞渠道,扩建,然后再调整。
毕竟接下来他还得搞面粉厂,搞秋收呢。
当然,田向南出这么个主意,其实还是有那么一点私心的,主要也是想帮陶莹莹一把。
别看陶莹莹现在是陶家坝的书记,但在田向南看来,她的位置也未必有多稳当。
她之所以能这么快的平替上位,除了上任周书记跟着犯了些错之外,依靠更多的就是他父亲陶老书记的余荫。
虽然在一上任之初,她就解决了电线厂那边的麻烦,但这个功劳其实并不算大,毕竟,当初电线厂是陶老书记跟周书记牵头才建起来的。
可如果在陶莹莹的手里电线厂得到了扩建,有了新式设备,有了更多的岗位,往后也有了更多的收益,那这就是陶莹莹自己的功劳了。
说直白点,这就是田向南在给孩儿他娘铺路,白送到她手里的政绩。
只要陶莹莹以后能牢牢的掌控住陶家坝电线厂,那她这个书记的位置就能雷打不动。
就在这时,台上的唐秋似乎也把这件事情的利弊考虑好了,脸上也终于带上了笑容。
“田书记,你的这个想法很不错,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田向南摇了摇头。
“也没啥需要补充的,这也是我现在能够想到的最合适的处置办法了。”
“田书记,我能知道你现在为什么会这么抗拒合并这一条路吗?”
就在这时,台上的那位张副市长突然开口了。
就见他一副笑吟吟的模样看着田向南。
“据我所知,你们青山大队现在的人口并不多啊,光是这个人口基数和劳动力的问题,不是应该人口越多,才越有机会更快的发展吗?毕竟,人多力量大嘛。”
被这个大领导突然这么一问,田向南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想了想,田向南才斟酌着道。
“领导,您这话说的倒也没错,理论上劳动力越多,那一旦找准了方向,发展的速度肯定也就越快。”
“但这首先就是,得找准了发展方向,能把这些劳动力都合理地转化成发展力量。”
“就拿现在的青山大队来说,我们后续准备发展的产业,现在还在筹备中,因此,现在也确实用不上那么多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