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杨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讲了所获物资分配和底层武官任命的问题以后,又将松山城各部官军接下来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布置了。
一个是继续加紧构筑棱堡瓮城的问题,整个增修工程的进度,比杨振之前心中的预期要慢了许多。
杨振这次离开松山大概有半个多月的时间,走的时候,东门、西门、南门外增修的棱堡也好、瓮城也好都已经开工,如今半个多月过去了,还是一片大工地的模样。
好在各处的地基都已经打好,所需的石料也都集齐了,接下来增修棱堡瓮城的进度,就会快起来了。
另一个是练兵备战的问题,征东先遣营有许多新编的壮勇,并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
战场上把他们临时武装起来投入作战,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现在有了时间和机会,之前缺失的训练就应该赶紧补上。
掷弹兵、火枪手甚至是炮手,看起来好像比较易于上手,至少比起弓箭手、重骑兵,比起步兵各种阵型,要容易很多。
但是,要想形成大批训练有素的掷弹兵、火枪手和炮手,他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对这些新人的训练之中。
杨振设计的训练内容也很简单,一共只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体能,第二个方面是纪律,第三个方面是技巧。
体能方面的训练,主要就是练跑步,晨起之后与日暮之时,各一次绕城长跑,一圈两圈循序渐进。
纪律方面的训练,主要就是练队列,比如最基本的稍息、立正、蹲下、起立、跨立和停止间转法,以及齐步、正步、跑步与行进间转法。
这些几百年后流行的队列队形方面的训练,对于松山城内其他各部人马来说,或许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对于征东先遣营下的火枪队、掷弹兵队,甚至包括炮队士卒来说,却非常重要。
一方面,这些基本的动作,乃是热兵器时代一个合格的士卒需要熟练掌握的基础战术动作。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则是经过日复一日的队列训练,以及停止间转法、行进间转法的训练,能够潜移默化地达到一种令行禁止的目的。
队列训练看起来简单枯燥,好像没有什么意义,但其实意义重大,而其最大的意义还不在基本的战术动作养成,反倒在于基本的战术纪律养成。
至于技巧方面的训练,主要就是实弹练习了,一个熟练的有准头的火枪手,一定是通过一次次的反复装填、反复瞄准、反复射击,练出来的。
正所谓熟能生巧,不熟习、不熟练又拿来的技巧呢?
同样,一个合格的掷弹兵、一个合格的炮手,都需要大量的、反复的实弹投掷和实弹射击,否则的话,到了真正的战场上也形不成多大多强的战斗力。
当然了,这样的训练必定要耗费许多宝贵的弹药,可是对杨振来说,与其到了战争的时候把弹药浪费在战场上,还不如平时把它们耗费在训练上。
最后一个,则是军需生产的问题,包括枪支弹药的生产问题,包括大口径短身管冲天炮的铸造问题,包括万人敌、飞将军的继续改良问题等等。
等到所有这些问题说完,大半天的时间已经过去,众将散去之后没过多久,方光琛、金士俊就已经陪着杨朝进、方一藻两人,从锦州城返回松山了。
杨朝进、方一藻两人对祖大寿都是有意见的,都认为祖大寿及其麾下人马每年耗费朝廷百万两饷银,却占着茅坑不拉屎无所作为,并且涉嫌养寇自重,实在是其心可诛。
但是他们两个也都知道,崇祯皇帝对祖大寿及其麾下辽东军投鼠忌器,除了捏着鼻子继续支付巨额的辽饷之外,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如果说还有什么办法的话,那就是希望杨振能够充当起制衡祖大寿的作用了。
可是杨振目前只有区区松山一个小城,虽然麾下人马貌似能征善战,但是毕竟人马太少了一点。
他们两个人去了锦州一趟,硬着头皮向祖大寿传达了崇祯皇帝关于大明官军要在山海关外海陆并立的最新旨意,今后关、宁、锦一线仍以祖大寿这个征辽前将军、辽东镇总兵官为主,而松山城以及辽西海上、辽东沿海则以杨振这个征东前将军为主。
杨振及其所部松山官军,与祖大寿所部宁锦辽东军在辽西并立,共同接受蓟辽总督、辽东巡抚的节制,但是不再直接接受祖大寿的指挥。
对于崇祯皇帝的这个旨意,祖大寿已经提前得到了消息,并且消化得差不多了。
所以,当杨朝进、方一藻前去锦州传旨的时候,祖大寿并没有勃然大怒,或者甩什么脸色,倒是十分平静地接受了旨意。
与此同时,当祖大寿听说,朝廷委派了杨朝进这个曾经与自己有过冲撞的内廷太监,出任了常驻松山城的监军内臣,他还十分难得地当着这两个人的面儿呵呵呵呵地笑了好一阵。
自从崇祯二年以后,祖大寿麾下的辽东军军营里从不接受监军内臣入驻,所以不管是锦州、宁远、杏山、塔山、连山,这些地方都没有监军内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