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志愿军总部确定以运动防御,争取两个月时间的作战方针后,志愿军和人民军的最后阻击线,即下一次战役的进攻发起线划在什么地方,便成为战役指挥员和战略指导者反复权衡的一个问题。
最初,志司设想下一次战役应在三八线以南的有利地形上展开,因此,运动防御的最终阻击线应设定在三八线以南的一个适当位置。2月17日,中朝联司向各军发电报并上报中央军委,在电报中明确表示:
志愿军和人民军所争取的最终控制线,位于汉城至洪川一带及其北侧,西起斗浦里、金谷里,东至白积山。这条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且西端位置更加偏北。
志愿军和人民军的下一步行动可以以此线为依托,诱使敌主力深入汉城至东豆川公路两侧区域,暴露其侧翼与后方。我军主力则可从东北向西南发动进攻,力争将敌军切断于汉江以北,或在其半渡汉江之际,分割包围并各个歼灭。
2月19日,志司在致中央军委的电报中再次明确表示:“下一战役应在三八线以南展开,这对我们有利。”他给出的理由是,该地区地形较为有利,包含春川以北、以东的大山,以及汉江、涟川江、临津江等河流交织其中。
待第二番部队的九个军全部抵达战役预定位置后,第一番部队即可实施诱敌深入的战略,令敌军推进至东豆川、春川线以南,然后发动全面歼灭行动。
然而,在防御作战中,首先是因为未能在短时间内有效遏制“联合**”的进攻势头,其次是志愿军第二批部队的开进和集结需要较长时间,最终导致阻击线不得不多次向北调整:从最初的三八线以南,汉城至洪川线以北地区,逐渐退至三八线以北。
3月9日,中朝联合司令部在部署第二梯队参战时决定:下一阶段作战将继续采用运动防御的策略,通过逐步阻击的方式,逐次向三八线以北地区转移。
随后,联司根据作战进展、新入朝部队的推进速度以及战场地形,将下一战役的进攻起始线,即运动防御的最后阻击线,调整为从西海岸的长渊里,经新院里、青石头里、白川里、漏川里、朔宁、大光里、芝浦里、华川、杨口、麟蹄,直至东海岸的襄阳一线。
这条线大致位于三八线以北约5至10公里处,较彭德怀2月17日电报中最初设定的“最后控制线”相比,向北退后了30至50公里。
4月5日前后,“联合**”在中线和西线相继越过三八线。
志司分析指出,在“联合**”进入三八线之后,接下来可能会有两种行动选择:首先继续北上;其次是暂时停留,经过大约半个月的休整和补给后,再继续进攻。
志司向各部下达指示:“为了确保我后续兵团集结完毕,能够有计划地展开进攻战役,必须从三八线起争取二十至三十天的准备时间。”
在麦克阿瑟被解职前,他曾与李奇微共同研究了联合**进抵三八线后的作战计划。麦克阿瑟对形势非常乐观,坚信“在当前条件下,联合**毫无疑问能够占领整个北朝鲜”。考虑到华盛顿可能会下达限制越过三八线的命令,他抢先指示李奇微:“只要后勤补给能够支持作战,第8集团军就应立即向三八线以北发起进攻。”
3月24日,麦克阿瑟再次飞往朝鲜,与李奇微就新制定的北进攻计划进行了详细讨论。该计划的目标线设定在三八线以北10至20英里(16至32公里)处,大致沿礼成江逆流而上,在金川附近转向东南方向,延伸至华川水库后再向东延伸至海岸线。
这条线位于中朝联司所划定的最后阻击线以北。
接下来的几天里,李奇微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对北进计划进行了调整,原本集中兵力在西线的临津江至礼成江一带围歼朝鲜人民军的方案,改为转向中线“铁三角”地区的争夺。所谓“铁三角”,是指以平康为顶点,铁原和金化为底部的三角形区域,正处于整个战场的中央位置。
该地区有多条干线公路贯穿,并有铁路网纵横交错,东北通向元山,西南通往汉城,西北连接平壤。李奇微认为,这一地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不仅是中朝军队的交通运输枢纽和后勤补给基地,还是东、西两线战场的关键通道。
“联合**”若要向三八线以北展开进攻,必须高度重视对“铁三角”的争夺与控制,以确保现有阵地不仅能成为持续进攻“铁三角”的前进基地,还能够作为应对敌军反扑的坚固防御支撑。
李奇微修订后的进攻目标线被称为“堪萨斯线”。这条线的起点位于临津江口南岸,沿江而上,向东经过华川水库,然后稍向北越过三八线,再折向东南,直至东海岸的襄阳附近。从地图上看,除了临津江一段外,整条线大致与三八线平行,大部分区域位于三八线以北约20公里处。
为了占领“堪萨斯线”,李奇微决定发起一项代号为“艰难行动”的新攻势。根据计划,美军第1军和第9军将负责占领从临津江到华川水库的“堪萨斯线”西半段,而美军第10军则负责占领从华川水库到昭阳江边的24号公路部分。同时,韩军第3军团和第1军团将负责攻占24号公路到襄阳之间的区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