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者行动”是“屠夫行动”的进一步延续与发展,作为美军自1951年1月15日展开“猎犬行动”以来发起的攻势系列中的第5次行动。
这一行动仍然是李奇微精心设计的,其基本思路与之前几次行动相似,主要目标依旧是“打破**军队的平衡并使其遭受最大程度的损失”。不过,这一次李奇微在原有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夺取地面目标的任务。
在汉城附近对中朝军队展开侧翼包围,迫使其退至临津江以北,并将战线推进至接近三八线。
“撕裂者行动”计划于3月1日实施,其部署为:首先从中线发动进攻,随后向西侧展开突袭,目标是夺回汉城。李奇微的判断是,中**队的主力依然集中在中线;一旦在此处取得突破,就可以撕裂中朝军队在接合部的防线,从而为战役上的分割创造决定性条件。
这次攻势被命名为“撕裂者”,正是因为反映了李奇微的这一战略意图。李奇微为“撕裂者行动”设定的目标线称为“爱达荷线”。该线自汉城以东8英里(约12.8公里)的汉江起点向东北延伸至春川附近,然后转向东南直达海岸。
从地图上看,这条线在汉城以东勾勒出一个宽阔的凸起,中央位置是洪川和春川这两个重要关口,仿佛一枚巨大的楔子,深深插入志愿军和人民军的整个防线中部,北向直指三八线,西向则对汉城形成侧后方的威胁。
根据李奇微的排序,“撕裂者行动”首要目标是消灭中朝军队的有生力量,其次则是对汉城进行迂回作战,最终夺回该城市。
与麦克阿瑟相比,李奇微对汉城的重视程度要低得多。自美军发起反攻以来,麦克阿瑟始终渴望重新占领汉城,而李奇微则更专注于“以最小的代价给敌人造成最大的损失”,因此收复汉城只是他的次要目标。
李奇微的观点是,即便要收复汉城,也应尽量避免正面进攻,建议采取“从东侧发动侧翼攻击,或者仅仅制造一种威胁态势,迫使敌军主动撤离该地区”。
正如李奇微所言,要将“一把匕首插入敌人的心脏,准确地说,就是直指敌方司令的头部”,这样一来,就能迫使他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在我方控制了制高点的极为不利情况下发动进攻,要么放弃南朝鲜的首都。
“撕裂者行动”的发起时间受到多种条件的影响,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前方作战物资的储备情况。由于雨水和融雪对公路、铁路造成了严重破坏,加之美军在撤离横城时销毁了大量储备物资,一线部队的供给出现了严重不足,特别是在食物、成品油和弹药方面。
因此,李奇微要求所有一线部队必须维持5天的物资供应量,而实现这一标准至少需要5天的紧急运送时间。李奇微对志愿军可能的反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并制定了一个备用方案:如果新的情报表明敌人有明显的进攻迹象,则“撕裂者行动”将被取消。
根据美军当时掌握的情报显示,中国方面在汉城与太白山脉的山脊之间部署了6个军队,朝鲜则有4个军团驻扎。推测他们可能会在3月15日发起反击。由此可见,李奇微决定实施“撕裂者行动”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冒险性。
为了策应这一行动,李奇微还策划了一次策略性的佯动:在朝鲜西海岸展开了一次两栖登陆假动作,意在牵制敌方的预备力量,同时将敌军的注意力从即将进行“撕裂者行动”的中线战场引开。
3月5日,第八集团军各部队的物资储备基本达到了五天的标准。与此同时,第九军和第十军的部队已推进至“亚利桑那线”。目前,没有明显迹象显示中**队将进行反击。
因此,李奇微正式命令于7日清晨发起“撕裂者行动”。
“撕裂者行动”已在西线、中线和东线全面展开。
西线由美军第1军负责,主要执行牵制任务,仅派遣右翼的第25师突破汉江防线,随后沿着北汉江两岸向北推进。
美军第九军负责中线作战,重点部署在第一骑兵师和第一陆战师,沿着洪川至春川的轴线发起钳形攻势。
东线由美军第10军以及韩军第1、第3军团负责,他们将从当前阵地出发向北推进,同时确保东西方向的主要公路(即从平昌至江陵的20号公路)的安全。
整个行动按照一系列的调整步骤分阶段进行。
第一条调整线为“奥尔巴尼线”,设在美军第1军、第9军和第10军前方8至20公里处。其西段跨越礼峰山和龙门山一带,东段则向五音山地区推进,形成了对洪川的俯瞰态势。
第二条调整线被称为“布法罗线”,从“奥尔巴尼线”的东西两端分别向北延伸。其西端由美军第1军右翼部队推进至18号公路以北,进一步加大对汉城侧翼的威胁;东端则由美军第9军主力负责,主要任务是夺取洪川。
最后一条被称为“开罗线”的调整线是专为美军第9军设计的,其大致路线从加平延伸至寒溪以北,目标明确指向春川。这条线标志着第9军在向“爱达荷线”发起进攻的最后阶段必须攻占的关键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