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起初高句丽可是拥有步兵和骑兵多达二十余万人马,然而现今这么一分裂,其实力已然大打折扣,不仅如此,各势力间还会不停地相互攻击杀伐。如此一来,赵云及其麾下的镇东军便能悠然自得地坐观其变,坐收渔翁之利了。
在高句丽王宫那激烈的战场上,形势对伊夷模来说极为严峻和不利。他所率领的军队数量稀少,手下仅仅只有一万多人马,而负责守护王宫前殿的大军也不过才两万人而已。更糟糕的是,这些士兵们的战斗力极其微弱,如果不是凭借着王宫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恐怕连短短两天都无法坚持下来。
要知道,这殿前大军可是国王直属人马当中最为弱小的一支力量。他们原本只是丸都山宫城的守卫部队,其中大部分成员皆来自于高句丽的边缘贵族阶层。这些人平日里养尊处优、娇生惯养,哪里经历过真正残酷的战争洗礼?因此,在实战中的表现自然是差强人意,几乎毫无战斗力可言。
与此同时,伊夷模的得力部下凡击习与丕丈竟然各自出逃,使得本就薄弱的兵力再度受损。而恩出更是选择投靠了拔奇一方,进一步削弱了伊夷模的势力。至于灌奴部的人马,则由于各种原因分散成了三个部分:一部分被困在了丸都的郊区,受到涓奴部的强力牵制;另一部分则远在遥远的挹娄地区,无法及时回援;剩下的一小部分则掌握在伊夷模自己手中,但这点兵力实在是杯水车薪。
在如此艰难的局面下,面对着王驾大军以及涓奴部人马如潮水般猛烈的攻击,伊夷模就算拼尽全力坚守,最多也只能撑上三天时间。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伊夷模无奈地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放弃丸都。
话说那伊夷模趁着夜色匆忙逃出城去,与此同时,贾诩与王服等一干人等,亦小心翼翼地顺着一条秘密的安全通道鱼贯而出。他们不敢有丝毫耽搁,一出城便马不停蹄地朝着江界城方向疾驰而去,并在路上设法向驻守江界城的高顺传递出紧急消息,命令先登旅高览部迅速渡江前来接应。
当高顺接到这一重要消息之时,甘宁也恰好率领着他的锦帆旗抵达了江界。作为主力军先锋队的甘宁,凭借其出色的行军速度和果敢的决策能力,比预定时间提前了整整一天到达目的地。
而此时,赵云所统率的主力大军也正在不远处稳步推进,其中精锐的骑兵部队距离江界城更是仅有不到一个时辰的路程。
面对如此紧迫的局势,高顺沉着冷静地思考应对之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果断下达指令:首先派遣勇猛无畏的锦帆旗扫除江面上高句丽设置的重重警戒,确保后续部队能够顺利渡江;接着安排先登旅迅速渡过江面,按照既定路线展开搜索行动,以期尽快找到贾诩与伊夷模及其所属人马并与之会合;最后,则命陷阵师与工程队紧密协作,抓紧时间搭建起一座坚固的大桥,以保障主力大军能够源源不断地开赴前线。
得到命令后的甘宁毫不犹豫地带领锦帆旗向着对岸进发,他们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瞬间席卷了整个江面。
只见甘宁身先士卒,挥舞着手中的兵器,勇猛地冲破了高句丽的防线。在锦帆旗强大的攻势下,高句丽的警戒力量很快就被击溃。
随后,甘宁指挥着手下士兵在对岸安营扎寨、构筑工事,严密守护着大桥的建设工作。
在先登旅这边,他们犹如离弦之箭一般飞速前进,沿着预定路线仔细搜寻着贾诩与伊夷模的踪迹。
在国内城的古雏加赤里,他远远地观察着先登旅的动向。只见那先登旅丝毫没有攻城的意图,反而是绕着城池缓缓而过。这让赤里心中不由得滋生出一股狂妄自大之情,他自认为镇东军定然是对他心存畏惧,不敢轻易进攻。于是乎,这位头脑发热、自以为是的将领竟然率领着手下的人马冲出城门,妄图袭击甘宁所统领的锦帆旗。
赤里向来以神武无敌自居,此番更是毫不顾忌地直接迎战甘宁。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双方交手不过短短三个回合,甘宁手起刀落,干脆利落地将赤里的头颅削飞出去。高句丽的士兵们眼睁睁看着自家主将瞬间阵亡,顿时阵脚大乱,惊慌失措之下纷纷如潮水般仓皇逃窜回国内城,紧闭城门,死死防守,再也不敢露头。
甘宁自己也未曾料到,这场战斗竟能如此轻松地斩获这样一份大功。要知道,此次战役中甘宁所率的锦帆旗,原本所承担的任务并不算多,仅仅只是负责清扫江面的警戒工作以及护卫大桥的搭建而已,在此之后几乎再无用武之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赤里可不是一般人,他乃是固迪之子,身为王室成员,地位尊崇无比。而且他还担任着国内古雏加这一至关重要的职务,其身份和影响力可想而知。因此,原本心情还有些郁闷不畅的甘宁,在成功斩杀赤里之后,立刻转忧为喜,心中畅快无比!
且说这边厢,高顺正有条不紊地指挥着陷阵师工程队搭建木桥。他们所使用的木料乃是早有准备,皆被整齐地堆放在一旁。这些木料质地优良、尺寸精准,而且其基本的桥梁结构和样式都已提前精心设计完成。再加上同贤会那些能工巧匠们高超绝伦的技艺,整个建造过程可谓是进展神速。只见众人齐心协力,分工明确,有的搬运木料,有的锯木钉钉,忙得不亦乐乎。不出一个时辰,一座坚固结实的木桥便已然横跨于河流之上。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赵云则率领着主力军,行进速度却突然间放缓下来。原来,赵云心中另有盘算,他压根儿就不想让自己麾下的镇东军去攻打城池。
喜欢见龙定鼎请大家收藏:()见龙定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