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者如拥有“真二千石”俸禄的名号将军,低级别的也可能仅仅是领取三四百石俸禄的普通军官罢了。这种灵活变通的职级设置,使得军队中的人才选拔更为不拘一格,只要有真才实学,便能得到相应的提拔重用。如此一来,既保证了军队指挥系统的灵活性,又能充分激发各级将领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对于关羽等人,赵云毫不吝啬地向朝廷上表奏请封赏。关羽不仅保护了百姓免受战乱流离之苦,更是在青州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实乃当之无愧!因此,理应晋升为横海将军,以彰其功绩。
而高顺虽近期未踏出武州半步,也鲜少参与各类激战,但他一直坚守岗位,默默守护着北方边境,让赵云得以心无旁骛地率军出征。如此沉稳可靠、实力超群之人,获封陷阵将军亦属名至实归。
再说那褚燕,因其成功运送流民之功劳,被擢升为鹰扬将军。要知道,管理流民可绝非易事,既需有过人的才智,也要具备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褚燕却能够游刃有余,使得数十万流民秩序井然,长途迁徙途中未曾出现一丝乱象。这份才干着实令人钦佩!
至于黄忠,无需过多赘述,他在护送粮草方面的表现堪称卓越,确保了流民物资供应的畅通无阻,为流民计划提供了坚实保障。
功绩加上青州救援战,皆是展现其勇猛刚毅,所以顺理成章的补上副军将军空缺,从此步入二千石行列。
剩下的偏将军和裨将军这两个职位空缺下来之后,赵云感到有些犯难。毕竟从资历和战功来看,程普、韩当以及高览三个人都具备足够的资格胜任这些职务。
面对这种情况,赵云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再设立一个新的官职——牙门将军。最终,程普被任命为偏将军,韩当则担任裨将军,而高览则成为了首任牙门将军。
至于像徐荣、聂辽、太史慈这样的中青年将领们,他们虽然也有着一定的领军才能,但由于统领军队的时间相对较短,无论是资历还是功绩都还稍显欠缺,因此暂时无法得到提拔,只能继续保持原来的职位不变。
而孟益和伍孚两位将领所率领的部队才刚刚形成一定的战斗力,并且他们在武州地区尚未建立起任何功勋,自然就更无从谈及晋升之事了。
七月份卢植、关羽、黄忠率部退回武州,卢植将回神武学院担任院长,关羽稍作调整过后,也会带领大部横海师前往巷岐岛,执行对九州岛的抢掠计划,黄忠随后将派往海东界山县,为西征做准备。
赵云思考着手武警部队相关事宜,原本计划将郡国兵改编为武警,但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有了一个全新的构想——在武州牧府设立四个部门,形成四司鼎立之势。首先设立的是御史司,接下来还要设置政务司、武装司以及参议司。
其中,武装司仍然由沮授担任司长,赵霄和闵纯则出任副司长。该司下设武警总旗总队、武备生产总局、兵备招募总局、兵驿管理总局、武库守卫总局以及退役军士总局。
武警总旗长由赵霄担任,其职责和职能无需赘述。而武备生产总局的任务就是负责武器装备的生产。
在此之前,武器装备一直都是由同贤会的工匠们负责生产制造,镇东军的装备监则负责对接采购工作。现在虽然成立了武备生产总局,但实际上并不会对原来的体系造成影响。
这是因为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装备监主要负责战船、攻城器械、战马、冷铳枪以及火药等重要兵器的采购和调配,同时也承担着这些重型装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可以说,他们肩负着确保军队战斗力的重任。
然而,武备生产总局却截然不同。他们肩负着众多重任,不仅要负责弓箭、兵器、军装、水壶等军备物资的采购和生产,还要从民间广泛收集各种军需品。
完成这些任务之后,他们需要将一部分物品转交至武库总局进行储备,另一部分则交由装备监来统一分配。
至于武库守卫总局,其核心职责便是守护和保管好储备的军粮以及其他军用物资。这个部门在战备物资管理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整个军队后勤保障体系中的关键一环。
再来看看兵备招募总局,这是专门负责兵员招募的机构。在武州范围内,所有年龄介于十五岁到四十岁之间的青壮年男子都会被列入兵备册中。
其中,那些曾经服过县卒或正卒役的人将会成为优先征召入伍的对象。同时,兵备总局还会对有伤有病的青年男子展开细致的调查,比如核查他们是否正在求学,是否满足免服兵役的条件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兵备总局能够获取详实的信息。如此一来,无论是镇东军补充兵力还是武警部队更替服役人员,都能变得异常便捷且高效。
兵驿管理总局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任务,其核心职责在于有效地监管兵驿传信工作,以确保武州所属各郡县和武州牧府之间保持紧密且顺畅的联络。
不仅如此,如今他们还积极筹划并实施了一项重要举措:在海东边境和平壤地区之间设置固定的兵驿站。这些兵驿站极有可能毗邻现有的官方驿站而建。
古代的驿站好比现代社会中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不仅能够为途经此地的普通民众和官员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同时还具备一定程度的军事防御能力。此外,它更是传递官府文书的关键接力站。
尽管未来官方驿站和兵驿有望实现整合,但就目前而言,这种合并尚不现实。这其中一个关键原因便是要防范军事机密的泄露风险。即便将来真的完成了合并,双方仍需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确保军事信息的安全保密性不受影响。
喜欢见龙定鼎请大家收藏:()见龙定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