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又转身对童飞说道“若是飞伯伯不嫌弃的话,就暂且到乐浪综合学校担任武教师一职,虽然并非正式军职,但也属于后备军官,来日征武军扩编,便可直接担任司马或军侯。”
童飞的年纪比赵云的父亲长两岁,称之为伯伯合情合理,若是按照童渊与赵云的师徒来论,是有些太常理,但是有童渊与赵仕关系在,也算是各论各的。
童飞听罢笑道“全凭贤侄安排,我们全家上下二十几口人,有个安身之处便可!”
其实赵云在大复山只见过童飞三次,两人根本不熟络,其至童飞有些不太喜欢赵云,因为童飞有两儿一女,而父亲童渊反而更加疼爱赵云,对自己的亲生孙子孙女,有些不太上心。
赵云拜师三年后,童飞曾打算将两个儿子送到父亲身边学习枪术,却被童渊当场拒绝,他认为两个孙儿皆为庸才,而且童渊也没有精力去教两位孙儿,因为他已经把全部的精力在赵云身上。
若非此次落难,他也不会来奔赵云,当然他们也有其他选择,比如可以去凉州武威郡奔赵云的大师兄张绣,不过此时反贼韩遂与马腾正在攻掠三辅,而且童渊也不想去凉州。
张绣是童渊在凉州当武教时收的徒弟,也是童渊的第一位入室弟子,随同童渊学艺四年,张绣的家族武威郡祖厉县第一豪强,同时其叔父张济也是董卓的部将,投靠张绣就等于投靠了董卓。
还有一个选择赵云的二师兄张任,张任本是蜀郡人,出身于寒门之家,其人有胆有勇有志节,并且操行端正,童渊在益州游历时,见张任此人颇为喜爱,便收其为徒,并且留在蜀郡教授了五年枪术。
此时的张任正在益州担州衙从事,仅是一位六百石的文职属吏,靠俸禄能养活自己一家已经很不错了,童家上下二十几口又怎么忍心奔投他。
思来想去只有赵云那里最合适,在乐浪赵云又独一无二的权力,而且如今赵家殷实富有,几十万流民赵云都能接纳,何况他们童家二十几人了。
之后童渊又介绍了自己的两个孙子一个孙女,长孙童斌今年二十五岁,如今有妻儿,是一个武艺平常的文吏,在父亲帐下担任军吏,颇懂军法军规,赵云将其安排给了军正夏侯兰当副手,夏侯兰身兼两很是辛苦。
次孙童战今年二十二岁,也娶了妻子,之前在父亲帐下担任过屯长,赵云打算先让他当一任县尉,日后再量才提拨。
三孙女童彤今年十八岁,没有婚约长得清纯丽质颇有姿色,赵云无法安排,最多介绍她去女子学校,总不能将她收入房中吧!
不过在介绍童彤时,童渊与童家人的眼神有些不太对劲,童渊是想着让赵云成为自己的真孙子,而童飞则是希望能抱上赵云大腿。
之后赵云又与童家众人回到赵庄,打算休息一夜,明日一早继行东进返回乐浪郡,而当夜晩饭过后,童渊又操起长枪与爱徒赵云切磋了一番,并大赞赵云武艺精进数分,已不在自己之下,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当然此时的童渊已是七十五岁的老翁,而且童渊已是四代同堂的曾祖,对于赵云来说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倒是两人相谈甚欢,赵云提起了一人,讲述了数在北军服役时遭遇,此人便太史慈。
当时太史慈使用的双戟,对于赵云的长枪有所克制,若非情急之下赵云使出了铁头,再战下去将事事难料。
赵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若是能有一种可长可短的长枪兵器,加上配套的枪术,必能摆脱双戟的克制,甚至有可能突破枪术的新境界。
赵云曾经想过,将枪柄锯成两段,加大枪尾的尾刺之刃,同时又能使两段随时分合,所以赵云造出了崖角枪,但他不敢将其锯断,因为会影响白腊杆的弹性,所以也就放弃了。
也就是说在软枪之上无法实现,若是用龙胆枪,赵云又舍不得锯龙胆枪,当然主要是赵云自己也没有精力去研究,特别是之后还要摸索配套的枪术。
童渊听后顿时激动不已,他很赞同赵云的思路,并且打算去乐浪以后,便全心研究此事,同时他也有了新的武学目标,对于童来说这是一件大喜之事,因为他又有了新的武学目标。
洛阳城公车门外,又有一位身高七尺七寸,面容俊朗而美须髯,手长如猿臂粗如虎腿的青年男子,他背后背着一张五石良弓,腰后挂有两把七尺短戟,手牵着骏马的马缰,双眼炯炯有神的了望前方。
不多时又有一位身穿青色缎布,头戴单条梁冠的小官吏驾马而来,双戟男子见此立刻就迎了上去,帮助来人把住马缰。
待来人下马后,双戟男子便热情的迎上去问道“足下可是州郡吏使,是否事前递送奏章,在下乃是公车军吏。”
来人听罢便上下打量了一番双戟男子,发现此人头戴双条梁冠,便认定他的公车军吏身份。
公车署乃是卫尉的下属衙门,掌皇宫的司马门警卫,同时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及下发征召,公车署的长官是公车司马一名,公车军侯两人,公车军吏数名。
来人立刻恭敬的回道“在下乃是奉青州刺史焦大人之命,前来公车署递送紧急奏章!”
双戟男子听罢点了点头说道“即使州吏可有奏章为证,在下也要检查一下是否有州衙印章与主官署名,使吏快将奏章拿来给我一观!”
青州使吏见双戟男子立于公车门一丈之外,又头戴双条梁冠,身着扮皆官吏服饰,便认为是公车署的例行检查,也就没有迟疑取奏章递给了双戟男子。
双戟男子接过锦布奏章,快速打开一瞧发现果然是青州州衙的奏章,有署有印章认定无作假之嫌,便突然邪魅一笑,从怀里摸出一把短刀,火速将锦布划破毁坏。
喜欢见龙定鼎请大家收藏:()见龙定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