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点赵云很想截下关羽这一员猛将,如今是只能以武相会了,不是还有一句话不打不相识,关羽的性格使然,看不上的人,多是垃圾。
赵云轻轻拍手叫道“好!非常好!那咱们就以武会友如何,互相切磋切磋。不过此间解兄弟已然奔跑了六里多地,体力有些消耗。为了公平起见,我也用长枪热热身,消耗去一些体力!”
解长生捋了捋胡须点头回道“好小子有些胆气,倒是叫解某人另眼相看了,不过我需要一件兵器!"
解长生走向旁边的县卒,在赵云的示意下,县卒将手中的哨棍借给了解长生。
哨棍长约一丈,是县卒的标配装备,属于多功能的工具,平时可以拿来维持治安,也可以当扁担使用。同时也可以装锄头、斧头、铲头等成为农用或工用工具,战时也能装上刀头或枪头。
赵云接过龙胆枪,就开始了热身,他没有打出枪术套路,都是枪术的基本招式,扎、刺、挞、抨、缠、圈、拦、拿、扑、点、拨、挑,一招一式没有形成连贯套路,但是每一式都是十分的俊逸有力,随后再来一个横连接舞出了枪花。
赵云觉得打了一圈还不够,消耗的体力不能与解长生相等,所以他又从头打了一遍。
一旁的解长生尽收眼中,同时心中又多了几分敬意,心想这赵云绝对不是什么绣花枕头。
赵云又打完一遍基本招后,将龙胆枪交给了徐荣,又向一名借来了一杆哨棍,随后朝解长生抱拳说道“还请解兄弟赐教!”
解长生听罢也不啰嗦,举起哨棍便叫道“看刀“,随即在十几步外朝赵云杀了过来。
赵云可不敢掉以轻心,关羽的前三刀可是他的绝招,一般武将都顶不住这三刀,每一刀都是势大力沉。
“砰”两条木棍相碰发了沉闷的声音,赵云格挡住了第一刀,但是身体向后退了半步,关羽果然是力大如牛,这第一刀肯定没用全力,但是还是叫赵云十分震惊。
随即解长生收刀又横砍而来,这一刀比第一刀加了两成的力,赵云没有硬接而是向后退了三步。
解长生见势又追身托刀杀来,第三刀赵云是躲不过去了,只能是硬接下了这一刀。“啪啪”两声,赵云的哨棍被击断,同时解长生的哨棍也断裂成两截。
两人顿时愣在当场,此时赵云的双手发麻心有余悸,若是关羽用的是青龙偃月刀,骑的是赤兔马,在马速的加成下,可想而知这一刀的威力将十分巨大。
若是赵云也是骑马冲击,两相对向相碰,普通战马恐将前腿会被压断,普通的精铁兵器也会被劈成两截,从而主人也会脑袋不保。
同时解长生的身份也就基本肯定了,整个天下恐怕没有第二人,会有如此势大力沉的刀法。
两人都再换过一把哨棍相视而笑,赵云心中有了计较,之后决对不能叫关羽出这种劈刀,要想办法缠住他,消耗他的体力和精力。
关羽是纯力量型猛将,但耐力上有些不持久,使大刀者每一刀都耗力不小。而赵云是技巧型的枪将,枪比大刀轻多了,历史上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达八十二汉斤,而赵云的龙胆枪仅有六十五汉斤,力量消耗会小上许多。
当然两人此时都是用哨棍代替,但是关羽的招式以劈砍横扫为主,都是大开大合招式,力量消耗上还是会大一些。
两人刚刚摆开架式,关羽就向后撤拉开冲击的空间,而赵云多了个心眼,故意往前凑使两人保持在七八步左右的距离。
关羽见赵云如此行事,只是轻笑一下,也就不再后撤提棍就开打了。
赵云直接用出了百鸟朝凤枪法的缠斗套路,第七路龙翰凤翼,先前三个回合,赵云一直没有机会使出套路枪术,如今更是略过前六路枪术套路,直接用上了第七路,可见对关羽的足够重视。
百鸟朝凤枪法,细分九路枪术套路,每路都是由枪术基本招组成,不同套路有不同的作用,利用枪术基本招一招一式形成连贯,将敌方套进自己的预想中,从而达到目的。
第七路龙翰凤翼以缠斗见长,缠斗的目的当然就是为消耗对方体力,以基本招缠、拨、圈、拦等招式为主,其他招式为辅。
由于没有拉开距离,关羽的招式威力被大打折扣,又被赵云的招式缠住,慢慢的关羽就入了赵云的套,两人你来我往相战正酣,交手约三十回合,关羽似乎有所发觉,便突然抓住机会跳出了战圈,同时拉开了一些距离。
赵云也改变了战术,用上了第三路枪利鸿骞凤逝,这是一套防守反击的套路,想继续消耗关羽的力量。
此间已然有一些青壮完成了奔跑,他们全部聚集在一旁观看战斗。这可是难得一见的大战,场中两人打的十分精彩,时而引起围观者拍手称道,这些人也非常想知道,赵云这位年轻的牙门将,到底有何实力,都想一睹为快。
两人已然战至五十合,但仍然是关羽一直在强攻,赵云在努力防守,旁人看着还以是关羽占了上风,其实都是赵云的战术。
九路枪术并不是非得按部就班,从第一路开始打,最后再使出第九路百鸟朝凤,枪术是死的,但人脑是活的,应对不同类型的武将,自然各有灵活的方式。
关羽的力量招式渐微,赵云已然察觉到,他向后撤了三步,给关羽留下了劈砍的空间。
关羽大喜过望,果然来了一个泰山压顶式的劈刀,赵云没有躲而是侧身拨开,利用技巧消去了冲击,随后更是接连出枪,刺、扑、点、扎、挑连贯而出,全是攻击招式,一招式连贯不断,连贯的招式越来越多,出枪的速度越来越快。
这是百鸟朝凤第二路龙颜凤姿,此路以攻为主霸气十足,枪影重重,不!是棍影重重杀向关羽。
喜欢见龙定鼎请大家收藏:()见龙定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