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的指挥系统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只要把这锣鼓令旗给整明白就简单的多,这个要是整不明白的话,行军打仗就是一团糟。
铁营过去就是整不明白锣鼓令旗才有了一场场的败仗。当然,即使搞明白了估计打败仗的日子也是占多数,但是不至于向以前一样败的那么惨。
这锣鼓令旗的操作可是一个技术活,基本上属于将门不传之秘那种,铁营要不是搞到徐安这么个宝贝,光靠自己摸索的话没个几年功夫是整不明白的。
铁营很有可能就在这个摸索的阶段已经被官军给消灭了,徐安的到来让铁营少走了几年弯路,不至于在曲折道路探索的过程中折戟沉沙。
...
铁营从最低一级的伍什到最高一级建制营级,每一级都有一面旗帜,其中伍长什长那的枪旗不作为令旗使用,因为这一级的军官可以指挥到士兵用不着用旗子。
伍长、什长手里的枪旗更多是作为战场上作为指挥权的一个凭证,在第一任伍长、什长阵亡之后,小组内的士兵谁拿到枪旗谁就是第二任伍长、什长,这就是枪旗的作用。
营一级队旗也就是营级主将的将旗也不作为令旗使用,将旗是将领身份的象征代表着将官的威严,是全营士兵的主心骨,弟兄们都跟着这个将旗走,将旗跑了这仗也就败了,将旗倒了也就代表着将官死了。
在营一级有一个专门的旗鼓队,设置十名掌旗手,共有五面五种颜色的令旗,令旗高两丈、旗面为四方形宽四尺,这是为了和三角形队旗区分开所以用方形旗。
设置十名掌旗手的原因是为了替补,毕竟挥舞旗子很耗体力的,所以每一名旗手都搞一个替补队员,战场之上瞬息万变,有的时候说不定从开战到结束令旗都在挥舞。所以这就必须得搞两组人轮流摇旗才行。
除了设置十名掌旗手之外还要设置十名锣鼓手,设置十名锣鼓手的原因也是和旗手一样,都是留一半的人作为替补队员。
锣鼓组大锣一面、小锣两面,大鼓两面、小鼓三面。
在战场上锣鼓手可比掌旗手要辛苦的多,如果仗打的顺利的话旗手摇旗的频率也不是很高,而锣鼓手不管仗打的顺不顺,那鼓声基本上是不带停的,从头敲到尾直到仗打完为止。
除了锣鼓手、掌旗手之外还有五名吹鼓手,吹鼓组有号角三只、唢呐三只,在战场上这些东西用不着,主要是在战场之外用。他们在打仗的时候是作为锣鼓手的替补用,毕竟锣鼓手太耗体力了,所以要搞一些替补的。
铁营三营一协中,后勤协没有直属部队,包括后勤协下属的辎重营也没有直属队,甚至连辎重营坐营都司邓永坤连设置将旗的资格都没有。
辎重营名义上虽然是一个营,但实际地位还是“部”,辎重营的旗帜用的依旧是“部”级的白色三角旗。当然,中营的坐营都司李子建一样也没有设置将旗的资格。
王铁的本人直属部队中设置有一个旗鼓队,作为铁营的最高统帅自然是得有一支旗鼓队的。加上前三营的三支旗鼓队,铁营总共有四支旗鼓队。
锣鼓指挥部队很简单,在战场上敲鼓声就是前进,敲锣声就是撤退,在过去铁营的锣鼓指挥就是这么的简单。徐安来了之后将这个锣鼓指挥方法给正规化了一下。
敲鼓声还是前进,不过要分怎么个前进法,比如说敲小鼓的话那就是踏步前进,如果是敲大鼓那就是跑步冲锋了!
还有这个鼓点节奏也有一些讲究,前线的军官和士兵要学会听鼓点声,根据这个鼓点声的快慢来调整前进的速度快慢,最好是步伐要和鼓点声配合,如果达到那种“人鼓合一”的境界,呼吸声和鼓点都能配合的话就更好。
铁营要是能够练到通过鼓点调整速度就已经是精锐,练到鼓点和步伐配合那就是精锐中的精锐,至于呼吸和鼓点声配合那估计是不太可能。
这个敲锣也有一些讲究,如果敲锣只是撤退的话那锣的作用就有些浪费了,锣一敲一下代表着停止,在部队停止之后再接着敲锣就代表着后退,敲第二下代表着后退十步,以此内推。如果是锣声比较密集紧促那才是代表着撤退。
锣鼓总的来说比较简单,在这套指挥体系中真正比较复杂的是令旗的指挥。
令旗的指挥涉及到旗语这个东西,训练一个锣鼓手最多就是两三天的功夫,而训练一个掌旗手教会他们旗语的话没个十天半个月学不会,甚至是更长的时间。
锣鼓最多就只能指挥前进和后退,而令旗不仅能指挥前进后退还能指挥左右迂回等等一些操作,所以为了完成这些复杂的战术操作就得搞出一套旗语出来。
部、司、哨/队这三级建制的队旗同时也是令旗,哨队这一级的队旗不做指挥用,因为这一级的长官直接用喉咙指挥下面的基层军官没有问题,所以这一级的队旗更多是作为向上反馈用。
哨队这一级处于战场的最前沿,古代有没有无人机等空中侦查装备,对于敌军的近况只有在战场最前沿的哨队一级最清楚,所以哨队一级的队旗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向上一级的“司”反应情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