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亚纳海沟又名玛利亚娜海沟。
位于11°20′N,142°11.5′E,即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太平洋底,北起硫黄岛、西南至雅浦岛附近。
其北部有阿留申、千岛、小笠原等海沟,南有新不列颠和新赫布里底等海沟,全长2550千米,为弧形,平均宽70千米。据估计这条海沟已形成6000万年。
早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人类科学家就对马里亚纳海沟进行可靠研究!
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地方达6~11千米,是已知的海洋最深处,这里水压高、完全黑暗、温度低、含氧量低,且食物资源匮乏,因此成为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区域之一。
海沟底部是永恒黑暗,温度只有几摄氏度,水压相当于大约1000个大气压。
马里亚纳海沟是板块俯冲地带,海底地质运动非常活跃,海底火山岩的物质组成及成因等是海洋地质科学家感兴趣的问题。
有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南侧海山发现了近10片五彩斑斓的珊瑚林。林内各种珊瑚和柱星螅等集聚生长,犹如“海底花园”一般,实属罕见!
所以何八一没有直接去海沟里探险,而是选择了寻找这些“海底花园”。
海平面以下约800米深度,“探索者三号”号实时回传的高清视频画面中出现了一片色彩斑斓的“海底花园”,有金柳珊瑚、丑柳珊瑚、棘柳珊瑚、黑珊瑚、血珊瑚、柱星珊瑚等,还有海绵、蛇尾、铠甲虾等在珊瑚林间觅食。
在随后在往海底山脉“爬山”的过程中,艇外的监控器又发现了多处类似的“海底花园”。
虽然面积都不大,但与其他只有零星生物的地方相比,显得蔚为壮观。
深海珊瑚林多见于南北纬30度至两极,正在调查的这座海山位于北纬10度的寡营养海域,形成如此色彩斑斓的多片珊瑚林非常罕见。
何八一在来这里之前做了些功课,据专家分析“海底花园”形成的原因。
一方面,“发现”号调查的区域位于海山迎流面,此处洋流复杂,且流速较大,底层洋流将富含有机物的“海洋雪”带到这里,为滤食性生物珊瑚带来了丰富食物;
另一方面,这座海山的底质环境稳定,有利于珊瑚、海绵等生物的附着、生长和长期汇聚,而它们又可为蛇尾、海百合、铠甲虾等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何八一分别对各个种类的珊瑚,和在珊瑚中生长繁殖的动物还有微生物都做了采样工作,并且标注了坐标点和海洋深度。
在“海底花园的”徘徊了一阵,留下了大量的影像资料,何八一和季雨卿操控“探索者三号”向马里亚纳海沟方向进发,开始他们的探索之旅。
这一次,他们要从头到尾的完整的探查马里亚纳海沟,并且在每一个深度,每一个标志性的地段都要对海水,海底土壤矿物进行探测取样和记录!
这里虽然被称为海沟,但是却非常的宽阔,平均宽度达到了70千米,即使何八一的空间之力探测普通海域大概米到米的距离,但是还是不能一窥其全貌。
更何况,他的空间之力还要向前延伸,所以探测的距离就更加有限了。
选择最深处上方航行就成了最明智的选择了。
而且,这次航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测试潜艇的最大标准潜深和极限潜深,何八一的需要精力会放在这上边,而真正的探索行为和海底探测还得靠季雨卿。
这趟旅程如果按照二十节的平均速度航行,大概需要七十二个小时左右!
如果算上采样、停留观察休息和收取矿物等时间,大概需要100个小时左右,也就是四天以上时间。
为了不打扰季雨卿“科研”的积极性,何八一在驾驶“探索者三号”和空间探测之余就当起了摄影师,专门拍摄他看到的海底鱼类等生物。
马里亚纳海沟有同纬度太平洋里大多数的生物,也有特殊的物种,不管是什么只要是好看的、有意思的、奇形怪状的何八一都会从多个角度拍摄下来。
很多特有的他还会收取一些,以供科学研究。
巨型管虫- 想象一下,一个长达几米的大红色管子,在深海的黑暗中独自耸立。
这就是巨型管虫,它们在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热液喷口附近繁盛生长,依靠与硫化细菌的共生关系在这恶劣环境中生存。
深海鱿鱼- 它是深海的幽灵,有着巨大而透明的身体和可怕的捕食器官。
它们用长而灵活的触手捕捉猎物,是深海中的狡猾猎手。
许多叫不上名字的 发光鱼类- 在深海的漆黑中,有些鱼类能发出幽光。
这些发光鱼利用体内的生物发光器官,或是为了吸引猎物,或是为了求偶,创造了一道道海底的光芒。
深海巨型蟹-它们 以其庞大的身躯和强壮的钳子在海底缓慢行走。
它们以海底的有机碎片为食,是深海中的清道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