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心里准备着‘小棒受,大棒走’的台词,同时,身体绷紧,做着随时逃命的打算。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朱元璋的郁闷逐渐加重,许久,重重叹了一口气。
李青强忍住夺路而逃的冲动,试探道,“臣言语不当,还请皇上恕罪。”
老朱没搭理他,转头朝朱允炆意味深长的来了一句:
“允炆啊,做皇帝心要狠,知道吗?”
李青一呆,有些摸不着头脑,朱允炆也有些茫然,少顷,郑重道:
“孙儿记住了。”
“嗯。”朱元璋脸上露出欣慰笑意,“今儿就到这儿吧,你去休息会儿,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要太过劳累。”
“孙儿遵旨。”朱允炆起身一礼,接着,又朝李青点头示意。
李青拱了拱手,算是还礼,见他走了,这才小心翼翼道,“皇上,你不会又要打我板子吧?”
“瞧你那德性。”朱元璋翻了白眼,起身道,“陪咱走走吧。”
“好嘞。”
李青放松下来,跟在老朱身后。
两人一前一后地走着,走了好一会儿,老朱突然止步,李青想着心事没注意,差点把他撞得摔个屁股墩。
“哎呦,皇上你没事儿吧?”
“你这厮……没长眼啊!”朱元璋心情不太好,却又实在对李青发不起火来,沉吟半晌,道:“你以后跟李景隆、蓝玉,多走动走动;
若想有所作为,朝堂之上,得有几个分量足的盟友,不然他日施行新政,你将举步维艰。”
“臣遵旨。”李青心中一动,讶然道,“皇上,您的意思是……同意臣提的这项国策了?”
“咱可没说。”老朱嘴硬道,“你的理论有一定可取性,但并不全对。”
李青挠了挠头,“还请皇上指正。”
“咱如此规定,是因为咱深感元末混乱无序,所以才将子民分成了不同的户籍,民户、军户、匠户、乐户等,每一个人有着自己专属的工作户籍;
李青啊,有些事你没经历过,你无法体会。”
老朱叹道:“元朝之所以灭亡,其根本所在,就是流民造成的,大多数人都在四处流窜,朝廷失去了管理,国家根本就运转不起来;
各行各业都没人干了,国力一落千丈,这才让起义军成气候,若不然,无论是咱,还是陈友谅、张士诚,都无法做大;
若把大明比作庞大的机器,那大明子民都是机器的一份子;
或是一个齿轮,或是一个铆钉……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分工,就不会出现太多的流民,而造成元末的乱世了。”
李青拱手道,“皇上言之有理。”
说实话,就老朱这出身,能做到这一步,已是极难得了。
老朱也是人,还是个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靠着当乞丐、做和尚,要饭才能生存的人。
你不能用后世的先进理念,去要求一个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连生存都是奢望的人。
但制度这个东西,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若知错不改,后果极其严重。
“皇上,臣……”
“说吧,放心大胆的说。”朱元璋道,“咱恕你无罪。”
“谢皇上。”李青拱了拱手,认真道,“大明建国还未满三十年,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短期之内,皇上的制度倒无多大影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速度会慢慢降下来,这是规律,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各行业不可能一直蓬勃发展,什么行业都有景气和不景气的时候,一个行业不景气,而另一个行业行情大好,百姓却因为户籍制度不能从事;
多令人遗憾啊!
百姓生计艰难,国家财政减少,甚至严重些……百姓难以过活之下,还是会脱离户籍,选择做流民;
这和皇上所愿,背道而驰啊!”李青说的真心。
朱元璋深受触动,沉吟半晌,轻轻点头:“你是对的,但…咱已经没这个精力了。”
“已经有那么多既得利益者了,这需要慢慢来,没有十几数十年的经营,哪是说变就变的。”
老朱遗憾道,“就拿最重要的农户、军户举例吧;
一旦全面放开限制,各行各业的人,又会优先选农户,毕竟绝大多数百姓的梦想,都是拥有耕地;
有了地,便不会饿肚子了;
地就那么多,干的人再多,也不会多产粮食;
而当参军打仗,却意味着死亡,没了限制谁还会当兵?”
朱元璋苦笑,“天子也是人,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古往今来,为何变法屡屡失败?
甚至很多变法,当朝帝王都深知带来的好处,却仍是紧急叫停,甚至杀了提出利国利民国策之人;
后世人只当是皇帝昏庸,实则不然,而是变法引起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皇权,这才是根本所在。”
顿了顿,“幸赖,它还年轻,弊端还未根深蒂固,还有机会。”
“李青你记着,不要想到一项好的国策,就要立即施行出来,要先想好一旦施行,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