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一日谢神斋醮结束,壬辰年龙虎山授箓大功毕成。茅山众人也踏上了归途。
张小峰找到陆师叔问他,能不能经过广信府玉山县,父亲临别时告诉他祖籍在玉山县大樟树村,村口有一大片樟树,离着三清山也不远。
陆乘风盘算一下走玉山县,徽州一线回去也不绕路,便同意了。
一行人一路向东,第三日便就到了玉山,其余人便在玉山住宿,张小峰一人转而向北,晚上便找到了那一大片樟树林。
村子落依山而居,村口有山似门,时有大雁飞过,以前时叫雁门村。那时山门前只有一株大樟树,后来为躲避战乱,又在村口遍植樟树,几十年后长成一大片的樟树林。
周围的庄户便慢慢改叫大樟树村。。
远远的就看到林中有一株远高于其他的大樟树。张小峰在樟树林中很快寻到一条进村的小路。穿过树林,便能看到一片村落。散布在这山林之中。
正好前面有一位归家的樵夫,便上前问道。
“福生无量天尊,大叔,和您打听一下,这村子是否有姓张的人家?”
大叔见是一位小道长,也客气还礼,眉头微锁,思索一番才说:“我们这村子几十户没有一家姓张的。不知道小道说的是哪一位。”
“小道祖籍便是在这玉山大樟树村,祖父迁居之后,便断了联系,这次路过,家严便嘱托回来瞧瞧老家还有没有亲人。”
“尊祖迁居多少年了?”
“祖父少年离家,约有五六十载了吧”
“那可能也搬走了吧,我们也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而是前些年宁藩之乱躲了进来。对了,那边的山坳上有些坟头,不知是何家所有。”
“大叔,可我去看看。”张小峰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既然来了便要去看看。
“举手之劳,小道长跟我来。”樵夫便引着张小峰往东北那片山坳去。
很快,张小峰就远远看到了那处山洼。
来势如虎出林,自幽林而显气象,蹲尊而雄壮,而后自高而渐低,如鹰落平砂,周围还有小山环抱。
张小峰就是不懂堪舆也知道这是风水上佳之地。眯眼一瞧,有淡紫地气升腾。
可惜,此地只能看到些土丘,一块墓碑也未见着,真是奇事。
或许当年祖父离乡之后,发生了什么变故,其他人也一并离开了。没有墓碑,恰好能断定是迁居了,要是遇上什么灾祸,应该不会将墓碑隐藏。
这个谜团也只能以后有机会解开了。张小峰连夜赶回玉山归队。第二日一早便继续出发,一行人经过婺源,徽州,绩溪,宁国府,一路北上于五月中旬回到了茅山。
绍掌教听闻此次授箓上清有两位名列前三,格外高兴,亲自到山下等候众人。
两位副队长悄悄议论:“这些年,从没见掌教下来过。这次咱们也算露脸了。”
见道张小峰与陶壬渊,绍掌教托住准备行礼的二人,而后抚掌大笑,“安得双骊马,千里同驰驱。此等盛事,多少年未见了。实在是扬我上清威名!”
“尤其是小峰,小小年纪便有石破天惊之举。你师父今日虽然不在,但肯定为你骄傲。”
“为彰此佳绩,特许二人均可入华阳洞清修半年。”
“啊!!!”场下众人都是惊呼,着实太令人艳羡。绍真人顿了顿,继续说,
“但华阳洞已不复当年之盛,故一次只能一人进入。壬渊为主,小峰为客。就由小峰先入洞修行,而后壬渊再入。”
“拜谢掌教恩德”二人一听,奖励翻倍,麻溜的跪下磕头。张小峰心中暗暗盘算。华阳洞苦修半年,抵得上在上清观苦修三年。
起身时,看到陆师叔又朝着他微笑,张小峰才发觉师叔面如冠玉,须眉如戟,比师父的卖相可强多了,这下越看越顺眼。
他并不知道,到达茅山之前,陆师叔已经将切磋之事修书飞送掌教。掌教和诸长老都认为张小峰这般年纪,未来不可限量,便打算让其在华阳洞有所突破。
陶壬渊顺便也沾光,毕竟他拿了第二,张小峰第三。
之后华阳洞估计要封闭数年才能恢复了。
第二日,便有两位道长领着张小峰至华阳洞。
华阳洞处于积金峰与大茅峰之间,前临楚王涧,背靠大茅峰老虎岗,四周幽洞密集,怪石林立。
东南西北共有五个洞口,东洞在二茅峰东侧的,洞口狭小如狗洞。仅容一人勉强通过。往里边宽阔些。现在已经被石头掩盖。内有灵物首位。
北洞名为良常洞,在良常山,三代掌教在此升天。洞内多砂路,曲折偏僻,还要经过一段水路。
洞口到山顶再南行二百步,有秦始皇埋藏白璧入地七尺。李斯刻书璧,其文曰:始皇圣德,章平山河,巡狩苍川,勒铭素璧。
南面又两洞,一洞在大茅峰柏枝垄上,唐代有刺史在此设案朝真。
另外一洞在西南,在元阳观石坛下。名为茅洞。有道之人在双日照山时可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