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会问达呼尔是哪个民族?索伦三部不就是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么?什么时候出来一个达呼尔?
索伦,也称唆龙、索龙、梭隆等,是清代少数民族语言,意为“生活在山林的人”,简称“林中人”。
最早的索伦族,就是鄂温克族。清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是因地制宜,对各民族成份的识别十分清楚。对于索伦、达斡尔(清代称达呼尔)、鄂伦春等民族情况,清廷通过索伦总管进行比丁、审户、编佐,不仅了解成年男丁数量,而且知道每个民族人口增减情况。民国时代,八旗制度早已土崩瓦解,倡导所谓的五族共和,江城这边的少数民族一律变成满、蒙民族,混淆了民族成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组织力量进行少数民族识别,才出现了鄂温克族的称谓,索伦民族称呼成为历史。
明末清初,索伦是活跃在黑龙江、精奇里江流域最大最强的民族部落。分为三支:第一支是使鹿的,叫“哈木尼堪”或“索伦别部”,历史上的根特木尔即是该部落酋长之一;第二支是使马的,叫“纳米雅尔”或“那妹他”,惯于狩猎;第三支是定居从事农牧渔猎的,在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一带,叫“索伦本部”,着名的博穆博果尔就是该部落大酋长。
这才是真正的索伦三部,17世纪40年代前后,因后金征服以及顺治朝八旗从龙入关后沙俄的侵扰,索伦三部大多被迁至嫩江流域、大兴安岭,被编入“打牲部落”,后被编入布哈特八旗,由索伦总管统辖。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卫国戍边、奉命征战、虞猎打牲,成年男丁每年要缴纳一张貂皮给朝廷。
所有人都知索伦三部骁勇善战,却不知道这些少数民族有多惨,他们参与了清中期的几乎所有重要战争,用一代代人的生命,立下了赫赫战功。
清朝初期,满洲八旗军力强盛,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海对面、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但到清朝中期,八旗子弟的战斗力严重衰弱,只剩下关外的一部分八旗子弟保持了优秀的战斗水平,皇帝不得不重视军事的力量,而索伦部则以其始终如一优秀的战斗力成为了皇帝最为倚重的力量。
平定准噶尔的战争中,索伦兵一举歼灭了准噶尔骑兵;对沙俄的战斗中,打败号称六百年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哥萨克骑兵;击败缅甸,跨过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直击尼泊尔,一直打到了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最终,尼泊尔武士向清军投降。
平定大小金川藏族叛乱,清军接连溃败,直至乾隆皇帝引索伦二千骑兵千里驰援,最终平叛成功;平定大小和卓:索伦营大败维族叛军,一路攻入巴达克山,就是今阿富汗东北部;除此之外,还参与了镇压白莲教起义军等等,真正的兵锋所至,战果累累。
清朝连续多年的高强度作战,成就了乾隆这位皇帝引以为傲的“十全武功”,也奠定了现在我国版图的基础,但是连年征战,给本就人口稀少的索伦部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八年,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永贵,在是军中发现一名年过八十岁的索伦老兵,此人名叫伊托萨。早在康雍两朝曾两度赴北路军营效力。乾隆十九年平定准噶尔的时候,他已年过七十,却仍被挑为披甲。到乾隆二十三年出兵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老人竟又以七十六岁高龄出征。据描述,当时八十高龄的伊托萨,胯下高头大马,腰上挂马刀,马身一侧安桥上挂长兵,背后背清弓,在骏马飞驰下,依旧可以箭箭击中靶子红心。
虽然说索伦部战功累累,但并没有得到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且为了保持索伦兵的战斗力,清朝皇帝让索伦兵长期生活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拒绝让索伦部进入安稳的农耕生活,所以索伦部人口越来越少,到清朝后期,索伦部已经没有青壮年士兵可以征召,老人甚至大一点的孩子都被推上了战场。
后来大清灭亡,索伦三部终于不用给清政府卖命了,但小鬼子又TM来了,索伦三部在这片白山黑水间,拿起手中的冷兵器,为了自己的家乡,在抗联的领导下,又开始跟小鬼子干!
所以马三爷口中的达呼尔,其实就是达斡尔族,他的祖父由屯,那也是位列紫光阁功臣的功臣。
“三爷,恕我学识浅薄了,”宋青云在旁边皱着眉头说了一句,“这达呼尔我知道就是现在的达斡尔,至于您的祖上......”
“由屯,清朝将领,达斡尔族,姓孟尔丁氏,”陈阳在旁边开口说了起来,“曾任一等侍卫,乾隆帝贴身保镖,佐领,特等猎手。”
史料记载,由屯多次随乾隆帝围猎,此人特别善于用强弓大箭,百发百中,常射鹿洞胸。有一次,由屯随乾隆去木兰围猎,途中发现一只虎,由屯一箭即将之射死,透虎骨而出,乾隆拿起箭,端详良久,叹道:“吕布善射,未必能尔。”
说道这里,陈阳回头看了一眼马三爷的弓,难怪如此之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