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轧钢厂:关于格栅装甲,第二阶段研究试验日志》
时间:65年4月28日。
地点:保卫科射击训练靶场。
参与人员:射击员,保卫科李学武;监督员,冷轧车间冯志刚,技术科,吕磊,照相员,邹颍。
试验器材:56式火箭弹X10(签字:李学文)改进型格栅装甲X2(签字:冯志刚)
试验目的:经第一批实弹测试,轧钢厂自研自产的格栅装甲达到预期试验目标,对于便携式火箭助推榴弹具有良好阻挡效能。
试验进入第二环节,降低格栅重量,以减轻未来对于装载单位的负担,对于降低后的格栅进行实弹射击,测试改进版格栅装甲性能。
试验结论:空。
审核人员:李峰(批示:准许试验,保密级别,秘密)
“哗啦~!”
试验日志被冯主任抱在手中,伴随着微风的吹动,纸质的页面渐渐吹动了起来。
相比于第一次实弹射击试验时什么都没有准备,到了第二阶段,无疑要规范化许多。
不光是逐渐正规试验日志,每个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心里都清楚。
“这就是改进型的,我看,也没什么两样么?”
被送到靶壕的的第二阶段格栅装甲,相比之前那两套赶制出来,这一套看起来大同小异。
“你懂什么,格栅缝隙的宽度降低到了5公分,最重要的是要降低整体重量~!”
技术科的吕科长,瞥了一眼提问的李学武,相比于第一代完全由李副厂长草率的绘图,提出相关要求。
第二代格栅装甲,是经过了几位核心技术人员计算后,由冷轧车间制作出来的。
不论从格栅叶片的厚度,还是宽度,都做了一系列的改进,降低厚度,降低宽度。
相比于之前的第一代,能做到同等覆盖面积,光在重量上,就降低了190公斤,这还只是单向侧面。
承载单位(坦克,装甲车)的负载能力有限,装甲格栅的整体重量,要在四面包围后,总重量控制在1.5-2吨,才不会影响到承载单位的行驶速度,最大行驶距离。
一切都是从实际作战方面考虑,第一代制作出来的比较草率,摸着石头过河,一不小心,就把总重量给超了,装甲单位的设计冗余不够,那就只能从自己这边想办法减重。
190公斤,已经将近0.2吨了,加上对应的装甲侧面就是能节省0.4吨,各站装甲四面包围后,大约能节省0.6-0.75吨左右。
这已经是不低的数据了,如果第二阶段试验顺利,格栅装甲的总重量,控制在1.8吨,那就有了实际作战意义。
另一方面。
以往,轧钢厂的生产,全部是按照上级部分划拨的指标来进行,伴随着指标下来的,还有各单位需求的零部件的图纸,以及板料管料的具体参数要求。
总结来说,以往是上面要求生产什么零部件,轧钢厂,就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而从格栅装甲开始,轧钢厂已经在探索改变了生产模式,从上面要求,到自己摸索自己要做什么,做多大,做多少。
从被牵着走,到开始抬起头,尝试自己走路。
“这不是你一个保卫干事能懂的,准备试验吧~!”
这方面的道理,李学武不懂,但冷轧车间的冯主任懂,技术科的吕科长也懂。
涉及到生产,这些本身就是生产线上的领导,一个个都十分敏感,再加上最近到了轧钢厂改革的关键节点。
面对几位比自己年龄还大上两轮的科长,主任,李学武耸了耸肩膀,他反正就是来打火箭弹的射击员。
来之前,他哥已经交代了,该他知道的就知道,不该他知道的,就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涉嫌军事秘密,该避嫌要避嫌。
“一发装填完毕,请求射击~!”
“准许射击,最好偏左一点,余留出后续射击位置~!”
趴在地上的李学武,隔着五十米的距离,缓缓的眯起了眼睛,瞄准线缓缓往左移动,扣动了扳机。
肩膀上“咯噔”了一下,后坐力甚至察觉不到多少,脸颊贴着木制的筒身,能察觉到发射筒内一阵炙热。
视界内,看不清火箭弹,因为尾部的烈焰加上烈焰燃烧时产生的烟雾,李学武只看到烟雾伴随着尾焰,钻入了远处的格栅中。
“咻,轰~咚咚~~!”
哪怕隔着五十米的距离,趴在地面的李学武,都察觉到了,地面仿佛微微震颤了一下。
已经经过许多次的试验的几人,脸色就有些难看了,相比于第一次试验时的雷声大雨点小,现在动静这么大,只能证明。
弹头撞墙了,释放出的动能,传达到了混凝土墙壁上。
只负责火箭弹发射的李学武,面无表情的再次给发射筒装弹,俨然成了一个火箭筒发射机器,其他都不管。
“第二发装填完毕,请求射击~!”
“准许射击~!”
“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