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李安出去买了菜,回来练了琴,十一点开始做饭。
一边切菜一边看老汤直播卖课,今天黄教授没有出镜,只有老汤和一个小助教。
比起半个月前,老汤的嘴皮子溜了许多,已经能够做到手嘴同动,边弹边讲,就差押韵了。
四十五分钟后,一菜一汤两碗饭上桌。
李安还特意摆了盘,就差给桌子上摆个花瓶插只花。
花没有,不过他给小车准备了别的小东西。
经过今天早晨的小事件,李安更加认识到和孩子相处真的是一门学问。
他虽然没有孩子,更没有把一个孩子养大的经历,可他一直以来自认为自己还是非常懂孩子的。
并且在内心中,把自己定义为擅长与孩子沟通的家长。
一直以来在与几个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许多事情也应验了他的想法。
他的确非常擅长处理与孩子相处以及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可能也就是因为这一点,导致他渐渐地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些最根本的东西,孩子本身对于许多问题的看法,以及孩子们的原生性格。
或者说他很多时候一下就能发现问题,随后立马给出一个符合当下情景的解决方案,接着施行,最后搞定。
看似高效简便,可这种做法是不是真的正确?
就比如今天早晨,小车问他是不是对其失望这个问题。
李安当时几乎是下意识地就察觉到小车的真实心理动态,然后他先给了小车内心所需要的肯定,将其情绪引向正面之后,接着再通过举例方式告诉小车如何去摆脱这种情绪。
皆大欢喜,小车去上学的时候笑得很开心。
但是当李安在回顾整件事情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忽略了两个重要的点。
两个点都与这件事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可它们在李安看来其中暴露着一些他应该去注意的东西。
第一点,小车今天早晨给他看作业的动机是否正确?
当时李安手里拿着小车昨天的作业,听着小车问那样的问题,他的第一反应是安抚小车的情绪。
这种本能的反应来源是他对孩子的疼爱。
可再次回顾这件事情,其本貌或许这样来看才更客观——
前天晚上他之所以要看小车的作业,原因是小车提速提得超乎他的想象,尽管当时他听完小车的录音说不够。
不够是距离他的标准,超乎他的想象是进度。
对于小车练琴中的时间与成效比,李安近乎可以做到不用看系统就知道小车大概练了多长时间。
所以小车前天哪里挤出的时间完成了那样的提速?
他能想到的只有小车作业很少,或是在学校完成了大部分,或是因为这周的练琴内容压缩了写作业的时间。
于是他让小车把作业拿来看看,他还记得当时小车迟疑了一下,看后确实如他所料,小车牺牲了部分作业时间,对此他也确实露出了不满情绪,虽然只是一点点。
可就是这一点情绪,被孩子敏感地捕捉到了。
然后他昨天忙了一天,就接到了今天早晨的剧情,小车害怕自己失望,给出的弥补措施是认真地完成了昨天的作业,并让自己检查。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他前天没有检查小车的作业,或是说看过之后没有露出不满情绪,是否还会出现今天早晨这一幕。
李安一直在对小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小车也确实扭转了对学习的态度,六下以来,小车一直都在进步。
是什么让小车扭转了态度,李安觉得如果只是因为他的要求,那他确实该反思一下了。
小车不是他的小孩,但在他心里早已胜似他的小孩。
关于学习这件事,李安觉得自己要从长计议了。
为他学,这个不行。
第二点,小车为什么会认为他会失望。
同样的事件还原,小车只不过是一次作业没有做好,并且在李安看来也只是字迹潦草了些。
甚至真的说起来,都上升不到不认真,并且小车还是为了节约时间练琴。
换成其他一些孩子,恐怕会觉得自己既完成了作业,又把琴练好了,要是王小虎,说不定还得洋洋得意一番。
为什么到了小车,会产生他会失望的心理?
上午买菜的时候,李安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坐公交车得到路上,他还上网查了查类似的问题。
按道理说,他所有的学生里,他给予最多肯定的孩子就是小车。
无可厚非,小车生活中极其懂事,弹琴方面天赋异禀。
除了天赋,更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几乎所有课余时间小车都扑在钢琴上。
对于这样的孩子,换哪个老师来不把她当成宝贝疙瘩。
不只是他,他身边的哪个知道小车的朋友提起小车不是竖大拇指?
魏老师直接把自己的手串当见面礼送给了小车,这足以说明老爷子对小车的肯定。
要说小车到底是别人家的孩子暂住在家里,可陈璇出国之后不止一次和李安提到小车就是他们家的一分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