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雍元年(宋治平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亲临宋辽前线战场,一时间,风雨欲来的声势越发扩大。
对于此次的战前推演以及后勤运输,大宋方面早在三个月前就开始陆续完成到位。
英宗皇帝在综合国内外局势后,为了更好的保护新政变法,正式宣布全力支持这一场宋辽战争。
预备战争防御的旨意通传天下后,举国振奋,不少年轻人纷纷提出‘保家卫国’的口号,开始了一轮新的报名参军热潮。
作为统辖一应军务的枢密院看着全国各地上报的参军名额,不由得陷入深深沉思。
以往想要征点兵,各地官府和老百姓可谓斗智斗勇,要不就是官府强制拉壮丁,要不就是老百姓耍花招敲断自己的手脚躲避兵役。
毕竟在大宋有着‘兵籍等同贱籍’的说法,一旦参军,往后的名声和社会尊重度,都要下降数个档次。
就连原剧中将门世家的顾偃开,都希望顾廷烨能够迎娶文官家族的女子,摆脱‘兵鲁子’的名号。
可见在大宋,当兵是多么不待见的一件事情,简直是人人避之如蛇蝎。
不过在韩明‘陕西军改’以及‘五路伐夏’之后,这样的境况得到了改写。
首先在社会层面,韩明扭转了军人对于国家和百姓的性质。
他们不再是维护统治阶级的一种暴力机器,而是‘保护国民’一种良好有序的机制。
参军报国不是一句梦话,‘保境安民’也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
其次在政策的调整下,整个社会阶层都开始重视起军队之于国家、之于民众的意义来。
后人根据“太祖誓碑”中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等理由,认为宋朝“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是宋太祖在位时所定下的。
但宋太祖实际上是抑武却也并不太重文的,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让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贪浊,也抵不上一个武人。”
对于宋太祖来说,任用文士仅仅因为他们可能产生的危害远不及武人来得大,更不会向武人那样危及政权的根本。
这些被有心人认为是宋朝灭亡的根源之一,被拔升到与‘三冗’问题同等的问题。
韩明根据部分的‘太祖遗训’重新‘解释’了一番,让仁宗皇帝与英宗皇帝有了这个‘祖宗之法’做底气,来和满朝文臣抗衡。
最终达成了宋太祖时期的最初定制政策的目的——文武制衡!
最后是一定程度恢复了军人的社会待遇和朝廷体系的升迁,不再给予军人非正常性的待遇,让他们有了更加多的‘为国征战’的荣誉感。
因此在现在的老百姓眼里,要保护的不止这个国家,还有日渐变好的日子,这才是他们踊跃参军的目的。
文书呈递到英宗皇帝的桌案上,对于他来说只有四个字评价:“民心可用!”
随即开始了新一**刀阔斧的改革,对,没听错,英宗皇帝借着这个事儿发现了‘民心导向’的力量。
他决定在民生问题上,加深新政改革的力度,力求让大部分百姓得到一口吃的、一身穿的以及一个住的地方。
这样明晃晃的让利以及维护百姓的行为,出乎了整个统治阶级的意料,他们这一刻有些看不懂英宗皇帝的做法。
而这是韩明临行前所提议的一个打算,借助宋辽军事危机,加快推动深化新政改革,构筑新式军队体制,提高民生质量等。
现在在英宗皇帝看来,韩某人的战略大局眼光可谓强的离谱。
也就在这种相互促进的氛围中,宋辽之间的冲突越发难以调停。
十二月三十日夜,酝酿许久的宋辽之战,正式拉开帷幕。
“陛下!”一身黑甲的先遣军主将耶律奚隐策马而来,到得近前,一个轻松的翻身下马,衔接单膝跪地行礼。
“前方战事如何?”耶律洪基的神色较之前些日子,似乎恢复了不少。
“禀陛下,我方先遣军已率先进攻宋国霸州防线,不过敌方似乎早有准备,一时间难以快速攻克前方的堡寨!”
“另外,此次交手的宋军无论是整体协防能力,还是单兵作战能力都远超以往,其顽抗程度堪称几十年来之最!”
耶律奚隐沉声答道,对于当面的宋军行为有些奇怪。
“看来我们都小瞧了那位安阳侯韩明,不过短短数年光景,整个大宋的军备等级就翻了一番,若是继续放纵下去,咳咳咳...”
耶律洪基似乎想到了日后大宋彻底消化和整合全国力量之后的恐怖,不由得感觉胸口发闷,之前的箭伤隐隐作痛,导致或没说完就剧烈咳嗽起来。
“告知前线部队,此次辽宋之战,必须尽一切手段绞杀敌国之兵,杀伤其有生力量。”
“记住,朕不需要俘虏,朕要的是整个宋国都感受到大辽铁骑的恐怖!”
“朕要的是消灭大宋,还有那位安阳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